剛剛將本季京阿尾的後宮番13話看完了。嗯……這部片子當然只是服務宅男的純粹娛樂作品,沒太大的深意或令人驚訝之處,我想不出什麼可以針對該片本身值得一提的感想。——然而,若以「經營模式」而言,京阿尼連續這幾片,似乎讓我注意到一些奇特的現象。
最容易發現的,當然是 IP 的問題。這部片子和《境界》、《Free!》、《中二病》一樣,都是由京都動畫自家出版的輕小說(KA 文庫)所改編出來的。但說實在的,以倭國輕小說的創作數量與受歡迎的程度來講,KA 的作品一點都不搶眼,甚至可以說是比人家角川電擊差了一大截的程度。原作不強,再怎麼改編作畫或宣傳,在邪惡的自由市場經濟條件下,終究還是比不上人家財大氣粗的出版社。
另一個我注意到的現象,則是京阿尼這家公司對作畫的「外包(元請/下請)」態度。在前兩年那部有名的動畫作品《黑箱(SHIROBAKO)》中,可以見到日本動畫製作的產業鏈,早已超出了「單一公司」所能統包的範疇了。因此,在罪惡滔天的索尼所製作的作品,每集後方的工作人員字幕表中,無論哪一個部門,總是有一大票的人名和公司團體名。而京阿尼片子的特色,後面的工作人員名單總是顯得非常地「簡潔」。換句話說,京阿尼對動畫製作的「外包」比例是十分稀少的——比如像附圖第12話後方的「原畫」,只有5個人,而且是貨真價實的「人名」。相對於其它製作公司常常分列出「第二動畫」以及籠統的外包公司名,這代表京阿尼除了背景之外,大部分的作畫還是由「自己員工」來作的。查了一下本季有在追的幾部作品,除了京阿尼之外,我只看到 Sunrise 也是「由自己員工來畫」的現象,其餘都是轉包得像蜘蛛網一樣地複雜。
所以,這種「外包/自製」的動畫製作經營形態,究竟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呢?以我先前所待過的某半導體工廠的微弱經驗來看,「外包/自製」的優缺點,理論上我都曉得。但這個殘酷的世界,是以最後「賺錢與否」來作為評價的最後標準的。目前看過一種說法,認為京阿尼偏重於「自製」的比例,可以自行節省製作的成本,所以他們的「保本線」可以較其它公司的作品來得低一些,利潤也能由自己獨享。——這或許就是當年京阿尼會跟角川鬧翻的主要原因之一吧。然而,啥事都要自己幹,想必京都動畫這個組織裡的員工應該會比其它同業更加「血汗」的吧。
2016.4.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