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8日 星期四

【讀後小感】中西輝政的《大英帝國衰亡史》

在這本書名意圖非常龐大的《大英帝國衰亡史》的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感到「定位」上問題。與其說是純粹的歷史探尋,倒不如說是「有目的」的論述——當然這並不是負面的意義。後來重新翻了一下作者的簡介,看到他的背景為「法學部」、「政治史」,便大體能夠理解了。
 
這本《大英帝國衰亡史》並不是我平常所熟悉的「歷史學者」的作品,因此本書的寫作基調非常偏於「實用」,並在後半部——也就是大英帝國國勢在維多利亞時代結束後的下坡——用了不少「If」的論點。簡單地說,作者認為在十九世紀時,「如果」不要那麼在乎歐洲因德國興起,則英國便能好好地凝結海外殖民地的力量,便能壓制美國,繼續維大英帝國在全世界的霸主地位。由於倫敦當局仍然抓住自近代早期的「歐洲均勢」思想,太過重視歐洲,乃至於最後被拖入兩次世界大戰,造成整個國在人力經濟思想各個方面,都陷入退縮短絀的困境。而作者認為,自從美國獨立之後,英國知識圈便一直有「大盎格魯撒克遜」的意識形態,以致於英國便放棄了大國的定律——壓制挑戰者——導致最後眼睜睜地看著這個後起之秀竟取其而代之。本書還提出了不少理論,比如像「國民的活力」、「經貿的發展」,都在十九世紀起明顯地出現衰退。
 
不過我個人對本書的論點,並不能說完全不同意,只是覺得作者的「治學」方法與我不同道罷了。可以說,本書是種「先射箭再畫靶」的論述(也就是我上面所說的「實用性」),比較像是用來針砭當前時事政策的觀點,而不是想要真的去理解歷史。畢竟,這個「日不落國」自從印度獨立(或者用更鬆散的標準則是香港回歸)之後,便再也不能稱作「大英帝國」了。歷史理論是很難去「證偽」的,因此拿著各種論述去「證明」這個自然滅亡的國家,不太能夠稱為科學。所以我一向比較喜歡閱讀貨真價實的歷史研究,也就是盡可能地還原當時當地的真實面相,再作出全面統籌性的理論。這本《大英帝國衰亡史》,卻比較像是「落井下石」的鞭屍之作,反正隨手拈來一些事件與人物,便可以作為「證明」國家衰亡的因素。作者認為邱吉爾對納粹德國不計代價的戰爭,是最後的一項失策之舉。不過我個人卻認為,人畢竟是有感情的,特別是愈「民主」的組織,純粹感情的推動力超越冰冷的分析,便愈有可能發生。
 
然而,本書還是有許多讓我深得收獲的資訊。雖然在十九世紀末的英國與日本是同盟、且英國一向視俄國為敵對勢力,但關於日俄戰爭的結果,英國仍是大搖其頭,認為黃種人打敗了白種人,並不是一件好事……這正好顯示了,人類社會集體的種族思想,永遠是我們的天性之一,所謂的理性是很難超越的。
 
#索姆河之戰是心神喪失的白痴指揮官的代表作
---
以下是閱讀當中的小筆記︰

1. 十九世紀末,美利堅仗著門羅主義耍囂張,將髒手伸向加拿大和拉美,惹得英狤猁計劃向美利堅再幹一場大架。但因為同時發生歐洲德意志興起、波耳戰爭慘勝,使得英狤猁決定「重歐輕美」,放過美利堅,全力圍堵對抗德意志;並認定「盎格魯撒克遜人都是好兄弟」。
後來大家都曉得,美利堅小弟,並不會感謝英狤猁大哥的恩義,趁著大哥疲於奔命時,直接坐上寶座,並反過來把英狤猁視作小弟。

2. 波耳戰爭時,英狤猁人在南非設立了集中營,整死一大票非戰鬥人民(非戰爭人士死得比戰爭人士更多)。不過呢,因為「轉型正義」從古到今一直都是輿論強勢者的專利。所以現代全世界人們一講到集中營,當然要請元首出來一人獨力扛鍋囉。

3. 和突厥哈里發國一樣。廿世紀初,英狤猁國大力推行民主化。然後……國家就愈來愈衰弱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