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4日 星期日

【讀書小感】社會研究論文集《父酬者》

別管社會流動性了,你聽過安利嗎?
 
這本書並不好啃,因此斷斷續續花了一個月讀了三分之二之後,最後還是決定看完結論便闔書待還。整體說來,《父酬者︰姓氏、階級與社會不流動(The Son Also Rises: Surnames and the History of Socail Mobility)》並不是一本經濟學或社會學的「科普」讀物,反倒可以稱作是作者 Gregory Clark 的「學術論文」。三百多頁的重點,大多擺在作者與他的研究團隊是如何採樣、他們的模型各項參數的意義、以及他們為每一地域的假設與資料摘取的細節。
 
至於他的全書結論並不難懂︰無論在哪一種社會制度環境之下,整體社會階層流動,永遠跟其原本家族所屬的階層有絕大的關連。本作者用了一個評量的數字「代際相關性(Intergenerational Correlation)」,以 0 到 1 作為指標——0 表示下一代的收入與社會地位與上一代無關,1 代表兩代之間的收入與地位完全承繼——則無論該社會是民主或專制、公立教育系統與社會福利、信仰道德提倡的平等與階層秩序、國家富裕貧窮或開發程度的高低,這個數值在不同地區所統計出來的,都在 0.7 到 0.9 之間。換句話說,不計社會上一定會有的特例(貧困子弟白手起家、紈褲子弟敗壞家業)以整體統計來看,十個富裕或高地位的家庭有七到九個可以傳給下一代、十個窮困或低地位的家庭下一代有七到九個依舊如此。無論你在瑞典或印度,這個趨勢全都一樣。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常常會在討論當前社會狀態時談到「社會流動性」這個詞。當我們不靠集權之力強制人民平等時,我們一向有個朦朧但肯定的傾向,就是增加「社會流動性」︰人人皆平等,一個人的獲得不由其出身來決定、而是靠他(/她)的個人才華公平競爭以取得恰如其份的地位。更具體來講,就是國家力量必須去提拔補助資源較少的群體、並要刻意壓制社經高層可以掌控的資源。但若照本書作者拿「姓氏」(也就是著眼在「家庭/家族」的延續上)來統計,「社會流動性」是個根本辦不到的假議題。本來就該流動的,時間久了一定會流動;用各種集體手段加以調控,流動的程度並不會變得特別高或特別低。
 
其實更進一步地想,這並不出乎正常的意料之外。無論是親生或收養,人類畢竟是人類,本來就是生物的一支。根植在我們的物種與文明的基因中,原本就會對自已的下一世代有特別的關照。因此,就算不用激進優生學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但在人類嬰幼兒還需要由家庭長輩扶養長大的先天限制之下,我們怎麼能期盼「社會流動性」和基因傳遞有什麼太大的出入呢?
 
雖然本書的諸多採樣,我覺得有些偏頗與怪異(比如中國姓氏只採用長江下游的樣本),而且超愛創造新術語、新公式、乃至於繁瑣到讓非相關研究者看到眼花繚亂的迷宮,但無論如何,社會學研究,總是歡迎各種新的引入方法,讓各種派別學說相互激盪。對我而言,我並不會因為讀了本書而對人類感到失望;反而更確定了自己對生物演化學說適用於人類的信心。若要說,本書對於製定社會政策的啟示是什麼,我會認為還是那句老話︰發展才是硬道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與其成天想著如何把富人的錢搶來分配給窮人,倒不如將餅作大,讓低社經地位的家庭也有足夠的資源得以過著體面的生活。
 
不是很值得推薦的書,除非對於社會學的研究圈而言。
2019.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