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30日 星期六

【讀後小感】《瘋足球,迷棒球:職業運動經濟學》

我一直沒在中文書市上見到這類以經濟與歷史來析職業運動的作品,因此便將這本九年前曾經讀過的書,再從圖書館借來看一次。大體的想法還是一樣︰這部書寫得很凌亂,比較像是兩位熱血球迷兼經濟學家的雜談。不過在這次二刷後,還是有些體悟︰
 
1. 關於職業運動的競爭,與我們熟悉的傳統生意有很大的不同。一般做生意的通則,打倒競爭對手、獲得獨占利益,是經營者最希望達成的目標。但職業運動,如果某支強隊將所有弱隊給「消滅」掉,那麼這支強隊根本找不到比賽對手(或者勝負在賽前早就因實力差距而可以預測),那麼球迷根本不會有任何興趣觀賽,整個職業運動也就無以繼一起消沈了。這也是為何美國職棒大聯盟可以一直避開被政府「反壟斷」這把大刀開鋤的原因。
 
2. 現代規則的足球和棒球,分別是十九世紀由英國和美國所發源的,也反映出這兩個國家的民族文化性。大英帝國時代,全球處處都有殖民地,因而當足球成為英國風行的運動後,很快便因為其母國的而普及至全球性的規模。美國將英國板球改良成棒球的年代,美國仍是局限於北美大陸的一個新國度,即使有幾位商業大亨有興推廣,最後也因為國內誘因充足而無心向外推廣。所以直到今天,棒球的世界普及性仍然遠遠跟不上足球,乃至於列為奧運比賽一直都是會員國之間的嚴重爭議。
 
3. 職業運動的商業化,都是這兩項運動開始蓬勃發展時的爭議。美國人很老實,當棒球職業化之後,便老實地拋棄紳士的高尚外衣,並由幾個大亨之間的商業抗鬥,發展出不折不扣的排他性壟斷聯盟性質「以賺大錢為目的」的生意方式。英國人呢,在商業風不可避免地吹入之後,仍然抱持著保守的良知,讓職業足球維持任何新球隊都能加入的「開放」態度,而以球隊的「升降級」制度來促成其競爭性。但這樣一來的情況,是足球場內的比賽一般都比棒球場「精彩」,而球隊獲利則是棒球隊老闆的荷包永遠比足球隊老闆來得滿。(但很吊詭的是,美國運動球員制服一向很「乾淨」,不像足球選手衣服上一直都掛滿商業廣告的補丁……)
 
4. 關於賽事的「電視轉播」一事,職業足球和棒球聯盟一開始,都不約而同地採取了抗拒的態度,認為如此將會造成票房收入的嚴重損失。沒想到最後的趨勢(如同今天的情況),居然是電視轉播的權利金已成為聯盟獲利最大的來源。這令我不禁想到網友 楊文理 兄曾經談過的,今天電影製作者仍然抱持十分抗拒的態度,將作品傳遞到能更快觸及觀眾的管道(電視、串流平台)。是否歷史將會重演,我們拭目以待。
 
這本書的原書名是《National Pastime》。在這一百年來的全球人民生活史中,Pastime(休閒時間)的內容,可以說是衡量該地區人民現代化與富足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對於不處於戰亂或饑荒的社會(也就是避開生存危機的條件下),我覺得只有將人民生活的內容給列入觀察,比專注在幾隻統治菁英之間的鬥爭愛恨,更能反映該國的情況。




(以下是 2010.9.22. 首次看完後的感想)
把前些天的 po 文整理在這邊的網誌上來,免得隨時間而東流……

《美國棒球史的啟示——之一》原來美國 MLB 有那多「不公不義」的事件呀。首先,MLB 雖然是民間企業,但他們可以不受嚇死人的《反托拉斯法》的限制(所以科學家一大堆的 AT&T 被拆成七個小矮人,和賺錢讓美國人眼紅而入獄的奇美主管,應該要成立「反 MLB 公幹聯盟」才對……喵的!)。MLB 違反一切自由商業競爭的原則,結合官方力量打壓任何想成立職業棒球的團體。我們台灣的 CPBL 得到其中的一半真髓︰打壓 TML,但政府既不贊助也不抑制,放任發展。

其次,MLB 那些美侖美奐的球棒,是由當地政府負擔六成以上的資金而蓋起來的。試想,如果今天胡志強為了支持興農牛,出資一半蓋興農主場,甭管藍綠,議員一定拿著小學生的午餐費,按著初一十五將胡市長給釘在議場的椅子上。

要羨慕美國 NYY 的傳奇球場是一回事,若轉而要求台灣也要比照,要求的對象不是球團而是政府,就看納稅人願不願意讓政府出資幫球團蓋囉。

===
《美國棒球史的啟示——之二》原本以為CPBL每年一爆球員打假球是相當嚴重的事件,而美國MLB僅在「黑襪事件」後就防止了這種弊端;看來,老美的道德或並不是一直都那麼高尚。1870年代的棒球作家和史家所留下來的記錄,發現美國職棒球團下海簽賭幾乎是半公開的事,比賽時球團還要在觀眾席保留黃金座給賭客,甚至連公家的市府人員也涉入其中。和 CPBL 的黑鷹、黑象、黑牛、黑熊、黑蛇事件比較起來,我們簡直斯文得 Like an angel。

美國立國兩百年,有一百五十年的時間內,地方政府大體上都是「黑幫治國」的。以發展的階段時程來講,台灣球員的普遍道德,絕對強過於牛仔國的球員。


===
《美國棒球史的啟示——之三》CPBL 和 TML 兩個聯盟的惡鬥,一直是台灣棒球迷十分熟悉的往事;而到了年代收擺之後,CPBL 秋後算帳,黑名單、回饋金、拒絕承認記錄,也是令球迷憤慨不已的聯盟惡行。

呵呵……美國人也幹過這碼事。MLB 的前身「國家聯盟」在取得「反托拉斯豁免權」後,搞掉任何想和它競爭的職棒聯盟,然後同樣對付那些曾經跳槽的球員。——美國球團與聯盟主持者所做出更有趣的一件事,就是「修改規則」,出現了「Strike Out」這東東,為的就是要讓選手的打擊成績紀錄變爛。關於這一點我要再去翻翻資料證實一下,1888 年之前的打擊者是沒有「三振」這回事的!至於所謂的「不死三振」,並不是從「三振」這個條件引申出來的規則;在時序上是反過來的,原來三次空揮而捕手漏球就可以跑,之後才因為球團陰謀而多出了三球出局這回事。

===
《美國棒球史的啟示——之四》我是先曉得日職之後才逐漸接觸美職的。原本以為 Minor League 是作為 Major League 的「二軍」,後來從歷史發展之後,才曉得 Minor League 是在挑戰 Major League 失敗後,基於「舔不過他,就加入他(If you can't lick 'em, join 'em.)」這句諺語的開示,才不甘不願地成了 MLB 的農場。制度決定一切,Minor League 後來以「向 Major League 作生意——賣球員」的形態為生,誰想好好「振興棒球,健全制度」?(後來聯盟解禁,大小聯盟財團能夠彼此互持股份,情況才有好轉。)

看來我們台灣某兩支球團對球員太厚道了,一開始就以成立「二軍」的情況出現,和美帝比起來竟然還算是「照顧員工」的福利制度。呵呵呵……

===
《美國棒球史的啟示——結論》讀畢這本內容凌亂與深刻偏見的《瘋足球,迷棒球》(National Pastime,時報出版)之後,深深發覺「制度決定運作,環境決定制度」這種現象。雖然美國棒球發展史中,處處都可以找到可以讓現代人「酸到底」的攻擊點,而且基本上是「一窩老鼠」的貪婪與恩仇情節,但說實在的,這是「成功的」經營模式,讓許多人們得以投入他們的熱情,創造財富流動的「不公義好事」。只要不講道德(反正人類社會從來就不靠道德來推動的),不造成社會崩解,那麼只要別太在乎學校習得的倫理教條,MLB 的「貪婪是好事」(麥克道格拉斯語)完全正確。

===

(附註︰為了避免讓人誤解而在此說明一下。lick 在英語中除了「舔」的意思之外,還有「對抗」之意。If you cannot lick them, join them 真正的中譯是「鬥不過他們,就加入他們」。我在上文裡搞 Kuso……)

2019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觀片小感】劇場版動畫《生日幻境》

先前首次聽到這部日本的劇場版動畫,是由於製作群當中出現了一位十分值得注目的新銳畫師「Ilya Kubshinov(伊利亞.庫布史諾夫/イリヤ・クブシノブ)」,原籍俄羅斯︰他筆下的唯美夢幻場景,非常適合於這種奇幻式的風格。
 
這部《生日幻境(バースデー・ワンダーランド/Birthday Wonderland)》是由小說所改編成近兩個小時的電影,由「原惠一」所執導。我對於劇場版動畫圈一向非常陌生,因此過去也沒見過原惠一的作品,也不曉得他的作品有什麼樣的特色。但就這部片子而言,我個人覺得「普普通通」。整體來講並不難看。但是(←又來了……),在今天這個奇幻穿越故事早已氾濫的年代,如果沒有更吸引人的特色,很容易讓我這枚大叔「冷」掉。
 
本作故事以一個個性有些畏縮的小學六年級女學生「茜」為主角。某天她去找那位藝品店的姑姑「千」時,該店的地下室突然出現一位紳士外型的異世界鍊金術士,要小女生跟他一起去拯救他們的世界。這對姑姑和姪女到了異世界之後,旅途上見到各式各樣的景色與奇怪事物,最後才曉得那位四處破壞的惡徒是鬧脾氣離家出走的小王子。在茜的鼓勵感召之下,惡徒恢復成王子,而且這兩個小朋友在求雨儀式中證明了自己的勇氣,使得該世界恢復和平……全劇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壞人,很簡單的劇情。
 
或許以半小時為一話的 TV 動畫看得太多了,因此這部電影版的節奏安排,我有點不能適應。在分鏡配置方面,不曉得這是否為該導演的風格,讓我常常感到一段情節似乎「拖」得太長︰已經交待完發生的事情、也沒有更進一步的角色對白、更不是在進行感情發酵與醞釀時,卻還是不斷留在同一鏡頭不捨得離開。
 
不過正如第一段所談到的,或許這部作品的賣點,就是看劇中如何呈現出異世界那美美的風景吧。
 
#聽說Ilya好像是新動畫版攻殼機動隊的人物設定

#聽到主要角色的配音品質還是讓我覺得劇場版動畫圈真的很腐敗


2019年11月23日 星期六

【十月新番】雷格西與希格蕾



【觀片小感】《電流大戰》

這兩天新上架的美國電影《電流大戰(The Current War)》,個人感覺還不錯。
 
關於愛迪生這位美國的發明家,我小時候讀到的版本是將他以「偉人」的角度來介紹的(也就如同《櫻桃小丸子》片尾曲的那句「愛迪生是偉大的人,這是常識」……)。然而在大學時亂讀雜書時才曉得了才氣超高的特斯拉這個人,並知道了愛迪生陣營施行「全國巡迴電狗秀」來證明交流電危險性的卑劣行為。不過,正如所有人文學科知識的現象(最明顯的即為歷史與傳記),在一個極端塑造久了之後,便會發現許多黑資料而讓自己盪到另一極端;等到雙方資訊累積久了之後,才發現人世間萬象的複雜性。因此在這場「直流 VS 交流」的戰爭中,要區別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基本上是腦袋容量有限的年輕人才會問的問題。
 
這部電影在這方面,我覺得作得不錯,未刻意褒誰貶誰,差不多就是將當時的重大事件表現出來。而且關於特斯拉的地位,本片也將他「還原」到他的立場上。畢竟 DC/ AC 的推行可是龐大金錢流動的國家社會層級的事業,特斯拉只能算是個「技術人員」,絕對不可能出現「愛迪生 vs 特斯拉」這種神話般的對決。人類社會總有一種「疼惜失敗者」的心態,因此特斯拉的地位被過度地拔高,比較不可能是事實。
 
本片讓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台詞,是當特斯拉離開愛迪生自行創業失敗時,他的金主將他轟出去之前對他所講的︰「推動這個世界的不是直流、也不是交流,而是金流。」信哉此言。
 
過去我對喬治.威斯汀豪斯此人沒有印象。這部電影有演到他在南北戰爭時差點被南軍士兵所殺的一段往事,不知是真是假……


2019年11月20日 星期三

【十月新番】《刀劍3 — part II. 第6話》奇妙的會戰

剛看完這一話的劇情,覺得這場在遊戲中的會戰,實在太過奇妙了。
 
人類要和黑暗領域在峽谷中開戰。由於人間領域的兵數太少,所以他們的騎士要拼命放大招,在會戰初期先盡可能地消滅敵人,把峽谷內的 Mana 趕緊消耗給自己用。不過...
 
1. 你會放大招,難道我不會?黑暗領域明明也有遠射空中武力和魔法術式能力,結果我們只見到一群 Goblin 和 Ogre 像特攻隊一樣跑去讓人類騎士狂開無雙亂舞?
 
2. 劇情中,我們見到人類的整合騎士們站在大軍的最前方微風凜凜,一邊放大招,一邊等著特攻過來的敵人圍起來進行肉搏。奇怪?人類陣營裡具有遠距離攻擊能力的騎士如此珍貴,但這群人類丘八們站在後面不來保護嗎?除了分出「一個」同伴幫忙當肉盾擋劍之外,其他這麼龐大人數的軍隊在幹啥呀?
 
3. 人類陣營會如此悽慘,一切都是時臣……一切都是男主角桐人的錯,誰叫他在 part I 用恐怖暗殺手段將人類組織打成奄奄一息。
 
總覺得 SAO 還是搞搞幾個勇者小隊打打大魔王就好了。川原的創作格局,就只有這種程度罷了。
 
#要同時看大軍會戰與單兵開掛的故事這些年大概只有偽娘戰記和幼女戰記吧


====
後來去看了一下討論區,小說黨似乎有為著這場會戰中我所提出的各種不合理之處加以闡述與辯駁。

結論便是︰果然這部動畫只是「會動的小說」,不算獨立的作品。

然而《overlord》裡骨王女兒召喚哥布林諸葛亮的那場大會戰,同樣也是原作小說奇幻設定滿滿而改編成動畫影像,人家也沒弄成 SAO 這麼智障的表現……

#所以這個鍋還是要由川原來扛

2019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觀片小感】《王的文字》

本週新上架的南韓片《王的文字(나랏말싸미)》,是講述十五世紀朝鮮王國「世宗」創立諺文的過程。由於我對朝鮮王朝的歷史不熟,所以只想就自己淺薄的認識來看這部作品。
 
在開場不久有一段故事,用來展現本片一位重要角色「信眉大師」的厲害之處︰一群日本和尚跑來朝鮮王廷撒野,強要將朝鮮的國寶《大藏經》的雕版帶到日本去,朝臣們全都拿他們沒皮條;但信眉大師一出場,恩威並施,當場便用言語將這群日本和尚給鎮服了。關於這部分,我有很大的疑問。因為劇中所演出的情節,信眉和日本和尚用直接用「梵語(Sanskrit)」來交談的——梵語老早就成了死語言,怎麼能夠在亞洲的另一頭還能用來作為溝通的工具呢?這讓我聯想到今年曾經讀的那本《一輩子一定要上一堂拉丁語課》。看來,南韓人的知識圈中,一向對於梵語有很強的萬能「信仰」,以為全世界的拼音文字全來自於梵語。這當然是錯的。
 
由於我並沒有朝鮮人的民族認同,因此針對這部電影,我只能用戲劇精彩性來看待。整體說來,我覺得這部作品和我並不對味,感覺和先前看的《軍艦島》很像。編導群似乎很想將朝鮮世宗創立諺文一事,和「民族獨立性」或「階級革命」搭配在一起,但卻又不敢真正放飛自我作出偏離歷史真實,於是許多情節便顯得前後矛盾不知所云了。
 
比如說,本片一開始就認為朝鮮和中國的文化不同(所以國王祈雨時要求不用漢語而改用朝鮮語),因此要有一套別於中國漢字漢語的語文體系,這點的確是非常值得推衍的戲劇衝突之處。但後來不知為何,除了北京送來一套衣服要國王穿戴讓世宗超不爽之外,整部片子裡完全沒再談到「中國文化對朝鮮文化的壓迫」(實際上本片裡世宗所穿的衣服從頭到尾都是明朝式樣的官服……)。沒了「大魔王」,勇者要與誰對抗呢?
 
而本片前半段,世宗跳過滿朝文官體系,拉拔佛門諸和尚來幫他創建文字,原本也讓我以為「對社會菁英獨佔知識的大反撲」是電影中的最大的重點。沒想到後來世宗在創完諺文之後,直接要和尚們榮歸故里,並將最後的功勞成果交給儒家官僚(當然官僚們除一人之外,其餘全都不接受)。除了讓我覺得有「過河拆橋」之譏外,更讓我看不懂一開始國王堅持不讓體制內文官參與,究竟在搞啥鬼?所以,編劇們最後只能小鼻子小眼睛地安排一小段情節,在王后的葬禮上,叫那群宮女們發誓要將諺文給傳遞下去……
 
當然,如果具有台灣價值……不,是如果「韓國價值」充滿之後,無論怎樣都該稱讚這部電影的——因為傳主很偉大,所以即使傳記的編排前後矛盾違反時空脈絡,那麼觀眾們也要昧於良心不斷叫好,因信稱義嘛。
 
若不管故事,這部電影的場景格局,還是很值得一看。


#能讀會寫不代表知識能夠普及 #否則你水管影片上架後所有人都有哈佛大學級的學識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