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0日 星期日

【觀片小感】《美人心機》

 1. 看來這部片子是幻想創作劇。亨利巴士在片中只是個精蟲衝腦的傻瓜,全片只講這些人物間的交往(/配)和女人有沒有生出兒子。

2. 如前所述,片中完全未對英狤猁王國的內外局勢有任何著墨,國王每天除了泡馬子之外好像也不需要花心思治國。聖人摩爾沒出場,沃爾西和克倫威爾僅僅出現在角色的一句對白中。全片看完也感覺不出亨利巴士跟羅馬教皇決裂有什麼大不了。

3. 若說「宮鬥」,本片就只有波林姊妹鬥,然後……她們又和好了。乖乖,陸劇的宮鬥情節,遠比他們精彩多了。

4. 安波林在前半一副老奸巨猾自信滿滿,但中場便莫名其妙地弱掉了。我原本期望榮登王后之位的她,會和克倫威爾聯手去「沒收不當黨產」以貫徹「轉型正義」的,奠定王室的經濟基礎。沒想到故事走向立刻又回到「生小孩」。然後她就一路吃鼈到被砍頭了。

5. 編劇所安排的重點,應該是瘋狂加戲的瑪麗波林(史嘉蕾喬韓森)吧。原本在都鐸宮廷沒產生什麼作用的她,在本片成了美德的代言人……

6. 片尾「後話交待」的字幕,刻意略過亨利巴士和下任王后珍西摩所生的嫡生兒子繼任王位,只講安波林的女生伊莉沙白當女王。這種手法很糟糕。

7. 我對歷史不熟。不確定這部電影在英國的歷史廚中的評價如何,但想必沒太多好感吧。

【偽.七月番】《放課後堤防日誌.第8話》釣蝦

我自己只在小學時代釣蝦過一次(台中大坑口新開的露天釣蝦場)。看著身旁的釣客人人都釣得不亦樂乎,而我卻一條都釣不到。連最後走過來作計算的店員小姐,都對我投以鄙夷的眼光。
從此我再也沒碰過釣竿了︰PTSD。

【讀後小雜感】《人類這個不良品》

 大概能夠體會到,為何美國宗教機構如此痛恨「演化論」了。視網膜「裝反」,喉返神經長得不像話,以及基因組到處充滿的「垃圾」碼。要是學生們在課堂上知道了這些現象,還要將「創造主」的概念給引入的話,那麼如果不將祂解釋成為一個差勁的工程師,就是表明了祂滿心惡意要整我們吧。

很有趣的一本科普讀物
不過在本書 170頁的譯文︰「心臟收縮時,血液會藉著中隔上的破洞從心臟左邊流至右邊;心臟休息時,血液又可能在無意間由心臟右邊流至左邊,導致靜脈血和動脈血產生不適當的混合情形。」
「心臟『休息』」?那還得了!我猜想,原文應該是用心臟的「Contraction(收縮)」和「Relaxation(舒張)」兩個術語。中譯者不查,將 relaxation 誤成了「休息」吧。


2020年8月23日 星期日

【觀片小感】劇場版《Hello World》

本週新上架的 2019 日本原創的 3D 劇場動畫《Hello World》,我的觀賞體驗十分奇特。一開始覺得挺符合「王道科幻」,後來卻發現劇情中可以吐嘈的點實在太多,最後一分鐘導演才告訴你︰「你們都被我騙了,哇哈哈」,讓我有些感到惱怒……

 

 

(以下全劇透。因為我想不到如何能不劇透來講這部作品。)

在一個近未來的世界中,男女主角原本是高中情侶,男主角變成植物人,女主角很努力地想救回他的神志,於是花了十年的工力,在月面研究室裡,創造出了一個完全重製著京都一切的擬真世界,在裡頭也有出事之前的男女主角與其身邊所有人物的 Avatar;只要將該世界的男主 Avatar 給培養成他出事前的模樣,女主便能將這隻 Avatar 灌入他的身體讓他甦醒回來。(先講結果︰最後成功了。)

在這個虛擬的世界(我稱之為「第二世界」)裡,高中生時代的(不自覺有異的)男主和女主在裡頭正常地過生活,但在他們交往不久,女主因遭到落雷,變成了植物人。於是男主便努力地投入研發工作,花了十年的工夫,終於在一個複製著京都所有一切的虛擬世界(我稱之為「第三世界」),並潛入其中,回到「所謂的」十年前悲劇發生前,與「所謂」十年前的高中時代的自己重逢,教導高中時的自己如何與女主角培養好感並成為戀人,並避開女主命定中的落雷之災。後來所謂「十年後的男主」和所謂「十年後的男主」成功地排除虛擬世界修復程式的干擾成功解救女主,但十年後男主把這時的女主 Avatar 搶回到自己的時空,讓女主甦醒。

不過,十年後的男主非常不爽女友被搶走,於是離開了虛擬世界,硬是跑到了所謂的現實世界,揍了十年後的自己,並把女主角帶回自己所屬的世界。後來十年後的男主悔悟,犧牲自己,救了十年前的自己,成全了十年前的自己與女主。——然後,由於男主這種犧牲自己的決心,完成了他這支 Avatar 與他真實身體的模樣,因此現實世界的植物人男主,最後終於在女主的努力下甦醒回來了……Happy End。

---

這部九十分鐘的作品,開頭當然不是按著故事發生的時間與事件順序來描述的。一開始,這部作品是以「第三世界」來讓觀眾進入劇情的,表現出男主角是個平凡懦弱沒什麼特色的高中男生。沒多久,十年後「第二世界」的所謂「十年後的男主角」穿越過來,安排訓練(以及欺騙)高中時代的男主去接觸與拯救女主角。——到這裡的劇情,都還容易接受,並且讓人享受那種高中生們青澀戀愛的有趣之處。基本上,觀眾看到這裡,最能夠對角色產生「神入(Empathy)」情感的,自然是這「第三世界」的眾人。因此當第二世界來的十年後男主搶人,大家或許還能抱持某些同情,但根本上對他不過就是個「為救愛人而不擇手段去傷害別人的壞蛋」罷了。

至於這個大壞蛋最後在一場沒頭沒腦的絕世大混亂(是的,觀看時我就覺得這一段修復程式跑來消滅女主的混亂太過奇幻,打破了原先還存有的 SF 風格……),犧牲了自己,最後讓「第三世界」(也就是高中時代的男女主角)回歸正常時,除了吐嘈點多到爆之外,我已經有點搞不懂這種「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安排究竟有何意義——畢竟你們小倆口原本就是某個等同於遊戲世界、程式裡的 NPC 呀。所以直到最後一分鐘之前,我只覺得本劇只是童話般的結局罷了。

最後,編導們在最後一分鐘才交待,原先搞的那些第二世界、第三世界,完全都是假的,都是長大後的女主角所培養出來的。所以整片講了一大堆,全都是某種「腦內戲劇」。有點像是當年的那則謠言——《哆啦A夢》的結局說,一切都是成為植物人的大雄在昏迷中所作的夢。這種在八十幾分鐘的觀片之後,最後才跟你講「一切都是假的喲。啾咪!」搞得前面那麼多情節讓觀眾所產生的歡樂緊張與不悅,全都是假的。這簡直讓我想要掀桌了。

---

我個人並不在意「被導演騙」的故事。如同過去看那種必須到最後一刻才搞懂情節安排巧思的作品,結束之後我所得到的是種滿足感。但這部片子所帶給我的,卻是完全相反的情緒,為什麼呢?

冷靜思考一下。我覺得或許正是對該作品角色的投入情感的問題。如前所說的,本片著點最用力的,正是這種虛擬的「第三世界」的高中小情侶,從一開始毫無互動後經歷事件而產生的情感連繫,校園戀愛早已讓人在本片前半完成的「定錨」;所以十年後男主角後來「搶女人」的情節,也順理成章地擔任令人討厭的「背叛者」的角色。雖然最後再加以翻轉,但同一時刻仍不斷地出現第一男主角努力搶回女主的鏡頭,這要叫觀眾怎麼喜歡這個背叛者?而最後一分鐘,再告訴觀眾這個背叛者才是本劇中最重要的角色,拜託,不過是短短 90 分鐘的篇幅,編導們完全不在乎首次觀看者的情投入,可以這樣操作的嗎?

我想,這整篇故事的確是很有特色與新意的。但只要把重點轉換一下,以「第二世界」的所謂十年後男主的角度來講這部故事,以他這位「成熟男人、為拯救愛人花了十年間進行各種努力」的觀點為主,而非時下流行的高中小屁孩的青春 Boy Meets Girl 來進行,我想應該會令人悅快許多吧。

至於本片那滿口髒話的中國女研究員的角色,在片中實在看不出她的背景設定有什麼意義(是因為有中資嗎?)。而本片主角三人的聲優,也符合了日本劇場版動畫的「酬庸」定律,棒讀是基本配備,聽多不怪、我也習慣了。

本片編劇應該可以更好。


2020年8月19日 星期三

【讀後小感】徐徹的《慈禧太后》

 關於這位清末最後一位強權統治者,我們從課堂與各種戲劇早已經聽得相當熟悉了。然而對於她的描寫,通常都帶有許多「情緒」在上頭︰要不是拿民族主義觀點將她痛罵一番,否則便是由女權觀點為她處處點粧。我相信,在恩怨難以了結的今天,一般人對慈禧的各種印象還是會不斷地延續下去吧。

 
徐徹版的這部《慈禧太后》,算是帶著「辨證史料」的研究性質在裡頭。因此本書一開始對於她的出身來歷,作者便花了很大的功夫詳列各方材料,判定「野史」許多污衊性質的描寫是完全不可信的——基本上我個人近年來對歷史人物也常有這種想法,由於「誅心」而推衍出來的各種戲劇化情節,在這種社會高層人事物的運作上,一般都是在胡說八道的。如果統治者真的能夠以某種念頭便能成事(不管是好事或壞事),那他們根本不可能列位在統治階層。所以什麼遺詔、衣帶詔、太監未淨身、毒殺光緒、毒死慈安等等,幾乎是不會存在的。
 
記得是從羅胖子那邊得來的概念。對慈禧來講,光緒帝、甚至是後來的溥儀,都是與她血緣最接近的晚輩。因此我們必須從這個角度來想,即使老佛爺擁有強大的政治慾望,但她與這兩位末代君王的感情卻不能完全忽略。如果不是光緒親政時動了「圍園殺太后」的念頭(當然這個公案應該還可以一直扯個百年…),否則慈禧是否要再度垂簾也未可得知——至少我目前是不太相信光緒變法之前,慈禧早就打算對帝黨下手的,畢竟這個親姪兒,是她最忠誠妹妹的親生兒子。
 
至於慈禧一生中最難被後人原諒的,或許就是她向洋人宣戰的瘋狂舉動了。本書並未多加強調,但我從唐德剛那邊獲得的認知是「情報誤傳」,也就是江蘇糧道羅嘉傑所傳來洋人的那條並不存在的照會「太后歸政」,逼得她只能將老本全部投入。
 
從本書所收錄的許多當時的筆記、日記、公文中可以看到,慈禧在與大臣商議與決策時,基本上都算是是精明能幹的。只要權力穩固,她並不能被劃歸為保守派或維親派;甚至在戊戌政變故事中被罵的「反派」榮祿,都不是鐵桿子的保守派。因此,被社會大染缸給污染過的我,會覺得這種情況其實並不難理解︰作人有時候比作事更重要。執政者心中想要幹什麼自認為超級無敵正確的好事,還是得將「人事」給搞定,否則只是害己害人罷了。
 
至於「立憲」云云,這讓經歷過臺灣某個前總統時代的我看來,感觸特別深。會以為立憲便能夠讓國家一舉由黑翻紅、畢其功於一役,完全是天方夜譚。因此我倒不忍苛責當時清政府採用「五十年行憲」的緩進架構了。
 
綜觀本書,還是存在許多簡繁轉換的老毛病︰后後、發髮、折摺、丑醜。編輯要多用點心呀……
(以下為閱讀中的筆記)
1. 過去讀過關於清皇朝的「葉赫傳說」——由於祖先被努爾哈赤整死而發下咒願「雖存一女子,亦必覆滅滿洲」,以及滿清皇室不納葉赫女子——完全都是鬼扯的。

2. 慈禧出生於中上級的官宦人家,即使父親被貶也是她入宮之後的事。所以戲劇總愛寫她自小家貧流離,完全也是鬼扯的。

3. 咸豐北逃熱河後,作者用「熱河集團」和「北京集團」來分析情勢,非常顯而易懂。

4. 自從先前看過挪威電影《國王的抉擇》之後,我就發現搞政治者失敗後逃亡的目的國,常常代表此人就是該國利益的代表人。這幾乎是古今中外的定律了。

戊戌政變,康有為逃英(香港、加拿大)、梁啟超逃日。與其說是英狤猁人和倭人愛惜這兩位中國菁英,不如說「維新派的外交主軸正是聯英日、抗係」,因此英日兩國自然選擇暫時維繫這條線。盛宣懷和慈禧在事後的國是閒聊中,分析了國際大勢,才發現這群被大家給罵爆了的「后黨」,才是真正的「獨立國格」的經營者。

2020年8月12日 星期三

【語言小筆記】履歷書

 1. 이력서(I - Lyeok - Seo)是朝鮮國的外來語,即漢語的「履歷書」。

 
2. 朝鮮語痛恨「L-」的起首字詞。跟蒙古人補字(「『俄』羅斯」)有不一樣的策略︰直接幹掉開頭的輔音(聲母)。所以我的姓氏「林」到朝鮮國便成了「淫」……
 
3. 幹嘛廢漢字。否則我們學朝鮮語,就像是在回味中古漢語一樣過癮。
 
#本季的打架番高校之神

2020年8月11日 星期二

【完結撒花】《文豪與鍊金術師》

 因為大家都知道的理由,使得這部四月番組《文豪與鍊金術師 〜審判的齒輪〜(文豪とアルケミスト 〜審判ノ歯車〜)》全 13 話,直到八月才終於播放完畢。一如「手遊改」的傳統,除了「原作遊戲黨」之外,像我這種對腐味不感興趣的純動畫黨,看這種作品真的只能用「昏昏欲睡」來形容。

 
動漫媒體似乎已將「戰國武將大亂鬥」玩到膩了,因此近年來「文豪大亂鬥」之風興盛——但與戰國武將不同,文豪亂鬥,通常都帶有更加濃稠的「腐」味。
 
《文豪與鍊金術師》的故事大綱,是將近代以來日本的一堆小說家的靈魂,給湊在一個封閉的圖書館,由他們潛入到小說的故事裡,去消滅打算破壞文學的「侵蝕者」。這些轉生的「文豪」當然不是依照歷史真實的形象,而是各個都成了身穿歐洲貴族大禮服的年輕帥哥。這群文豪在「書中」打怪之餘,還夾雜了一堆男人之間的打情罵俏情節。最後,某主要角色因為雙重人格的分裂與背叛,造成文豪幾乎團團滅。主角靠著堅定不移的友情,最後終於將所有人給拯救回來……
 
由於我個人對日本近代小說作品與作者完全不熟悉,因此本片所出現的那些偶爾沾染提及的作品,我也只知道第一話的《奔跑的梅洛斯》,其餘全都搞不懂。而劇中的角色,動畫故事的編排上也從未想從頭引領外國觀眾,乃至於我看到最後,除了主角太宰治和他崇拜的基友芥川龍之介之外,其餘的角色臉孔和名字也都連不起來。作畫方面,中島敦子畫風格確實有其美形的魅力,但動作場面卻只算是普普通通罷了。
 
如果體內的基情能夠適當地激發,本作應該是值得一看的。然而我這枚完全無法覺醒的歐吉桑,只能當作一種社會現象觀察瀏覽過一遍了。
 
完結撒花。
 
#所以搞到最後大魔王沒消滅而且鍊金術師也沒現身
#貨真價實的遊戲的洐生作品

【觀片小小感】《BG 終極保鑣》

 由於種花電信抽到戲劇199的72小時體驗包,而裡頭又沒有什麼像樣的歐美劇,於是便在週末將這部由木村拓也主演的《BG 終極保鑣》共九話給看完了。

 
1. 本劇按照木村主演戲劇的公式編排︰主角超級正直、一根筋到底、心無旁騖努力將眼前的事情給辦妥、身邊的同僚敵人最後也深受他的精神感動最後全都喜歡與認同木村。最後鬥倒大魔王,也是因為主角的精神感召成功。
 
2. 本片每一話都有所謂的「反轉」︰一開始他們所接的保鑣工作委託人都不是真實的問題,中後期大多由英明聰慧的主角木村發現破綻,在他的高尚溫柔光輝照耀之下,客戶與相關搞事者最後紛紛打開心結拆除 Flag,邁向 Happy End。
 
3. 本劇表現的現實世界「專業」上簡直太不可思議,隨手一抓都是滿滿的嘈點。全東京的警察沒事只愛找民間保全公司的麻煩(而且他們全都笨到看不出犯罪跡象),委託主角當保鑣的客戶全都看不起這個行業(他們花錢只打算學半澤直樹的敵人來找碴),木村拓也前一天被打到鼻青臉腫隔天貼張OK繃就回去上班(他們的保護任務可以下班回去睡覺明早再繼續),課長大腿中彈已作完急救送醫卻死在救護車上(該死掉應早在急救第一時間的失敗而非已止血上車和主角交心談完話才掛掉),議員打算爆料受賄事件卻拒絕在SNS上發表卻一定要跑去黨代表大會上公開鬧場才行(這是上個世紀的科技環境嗎)。
 
整體來說,我覺得這部日劇完全符合該國編劇那種小格局的情感公式(大叔版的木村,和劇中的兒子互動倒是挺有趣),但用來呈現的現實行業的專精程度,一樣都只有童話世界的等級……
 
#誤差なし
#會以為官民同行互鬥的大概都是沒出過社會的年輕人吧
#最近幾年我只看到LegalHigh敢反對道德正確其餘警匪犯罪片無一不乖乖編入善惡各有所報的公式

2020年8月3日 星期一

【讀後小感】《耶穌的真實王朝》

剛開始閱讀本書的前兩章,其實我是有些「不耐煩」的。因為作者在講述他在巴勒斯坦一帶作考古挖掘,但描寫筆法相當冗長累贅——我並不在乎你找的某位仁兄先前講了一堆話、接著不久之後他又講了相反的一堆話,光講結論不行嗎?由於激不起我的同理心,所以作者偶爾抒發他身於某個基督教聖經地點的思古幽情,我都是隨便瀏覽而過。直到第一卷的末期開始,才終於讓我讀出趣味來了。我對本書的定位︰《基督教聖經》文獻考古與辨正。
 
《耶穌的真實王朝》由 James D. Tabor 所作,先前我讀過他的另一本作品《保羅與耶穌》(貓頭鷹中譯)。基本上 Tabor 的專長,在於重建基督教徒(耶路撒冷時代至羅馬時代)的行為與其文獻上的演變過程。由於我不是教徒,而且我從其它材料相信「拿撒勒的約書亞先生」此人的存在,所以本書作者認定耶穌是「人」、耶穌(與施洗者約翰)的活動是為了搞「以色列神權國家的獨立運動」,我是完全認同的。至於「保羅神學」與「耶穌其人的理論」完全不同,這點我也由 Eusebius 的《教會史》所描述當年的「百家爭鳴」現象,曉得保羅的「基督教大改造」是十分合理的,否則今天留下來的《新約正典》就不會有那些「吵架」的記錄了。
 
本書刻意強調的,是介紹「保羅派」之外的「耶穌直傳教派」,也就是由耶穌之弟「雅各」所繼承與帶領的「彌塞亞運動」的過程,並分析為何「雅各」的存在感在今日顯得如此稀薄的原因︰因為在羅馬城經營宗教事業的「保羅派」,必須抓取耶穌本人留下的「正統」,因此他們需要淡化「耶穌之弟雅各」的繼承人地位。眾所皆知,公元 70 年猶太人叛變,遭到羅馬人鎮壓。在這種情況之下,基督教發源地的教會,自然無法續存,因此待在羅馬的這一派別,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對後世的發言權。於是保羅神學,便成了今日歐洲基督教的正統意識形態了。
 
不過本書的內容,我並不能完全接受。首先書名所提的「王朝」,似乎有點言過其實。的確,耶穌因為犯了「叛國罪」而遭釘刑而死之後,他的教團由弟弟雅各所接手經營。但要將這件事就冠上「王朝」這個名號,太過沉重了——如果所謂的「耶穌王朝」不僅是某種猶太人的教團宗派,而是大剌剌的公開說要建立一個中央政府,那麼撒都該派或羅馬軍,老早就直接打壓下去了,哪裡還有時間能讓雅各在耶路撒冷努力經營個三十年(順便再跟羅馬城的保羅吵架……)。至於「十二使徒」這個數字上的湊法,也不可能是作者所謂的「政府部會首長」,可能不過是傳統習俗以應合「十二支族」罷了。
 
至於「耶穌之墓/耶穌家族之墓」,這是個老話題了。當年我就質疑過,我們現代人怎麼有辦法得知公元前後巴勒斯坦一帶人名的「分配比例」呢?基礎的統計數字不明,那麼我們拿這個薄弱的數字,如何能夠算出石棺上「約瑟之子約書亞」確實為拿撒勒耶穌的「統計學上的機率」呢?不過是 GIGO 罷了。本書所用的「統計樣本」,在 413 頁所述,是由 330BC~200AD 五百年的文獻和碑銘共收集 2004 個人名而來,然後用這種組合與那有名的「拿撒勒的耶穌」的可能「機率超高」——我認為論證過程還是太過一廂情願。
 
關於文獻的討論,令我想到《論語》一書係由「曾子派」所編寫的論證,非常具有啟發性。
 
可以一讀的書。
 
#可以想成之所以會出現像達文西密碼這種妖書就是由於當年保羅派刻意貶低雅各所造成的誤會嗎

【小筆記】「這馬」是什麼馬?

在公視某文章開頭見到「這馬」,還以為是什麼罵人的話。搞懂之後,發現這應該是閩南語用字失傳、以及被其它代用字給侵蝕後的另一個例子。
 
閩南語的「這馬(tsit-má)」,意思相當於「現在」,應該只不過是漢字「今」的轉音。
 
「今」的古音收是閉口陽韻的「kim」,聲母應該是受北方官話影影而顎化成了「jim」,再拉個「啊」語尾連讀,就是「jima」了。
 
如果要符合中文書寫系統一字一音節的原則,或許,將這個常用語正字為「今仔」,應該可比「這馬」看來舒服多了……
 
#給我壹仟肆佰伍拾圓我就來寫一篇臺灣人來自島津家源考的妖文

【觀片小感】《哥布林殺手.劇場版︰Goblin's Crown》

在看到主角團隊們進入哥布林巢穴時所擺開的陣式,不禁回想到當年跟老友史巴克星史郎一起看完美國電影《魔戒遠征隊》時的疑問︰為何作為狙擊角色的皮薄弓箭手,總是站在最前位?
 
今年初上映的《哥布林殺手.劇場版》,前三分之一的篇幅算是 2018 年 TV 動畫的總集篇,後面的一小時則是新作。整體說來,這部作品的製作與表現方面還算中規中矩︰動作場景比 TV 版更精緻,但在一般劇場版的標準卻稍嫌樸素。《哥殺劇場版》有延續著 TV 版的「黑暗」風格︰冒險者是會被虐殺至死的。
 
新作故事與 TV 版相似︰又有一個太過輕敵而遭到團滅的一群冒險者,唯一倖存的女性團員上坂蓳被主角撿到救回。後來他們決定進攻哥布林的大本營(Dwarf 遺留的採礦城堡),成功地將哥布林聖騎士(Paladin)給消滅掉……不曉得原作是否如此,或者是時間篇幅不足的改寫。最後主角團滅掉哥布林大軍,除了雪崩時的呼吸戒指之外,主要所靠的居然還是面對面的硬幹?這與 TV 版中數次惡戰中所強調的「直接幹架不划算,多用邪門技策才是王道」,完全不一樣了……
 
可以一看。
 
#溫泉戲才讓我發現到原來這個版本的Elf身材居然如此貧乏

【觀片小感】《虎與龍》全 25 話

這幾個星期在種花電信上補完了這部 2008 年的舊番《虎與龍(とらドラ!)》,相當好看的校園戀愛喜劇。而本作品製作的三個主要人物︰長井龍雪、岡田麿里、田中將賀,正好就是後來的「超和平 Busters」的成員。
 
《虎與龍》是輕小說原作,節操社製作的 25 話作品。片名取自男女主角的名字︰逢坂大河(「大河」讀成「たいが/Tiger」)和高須龍兒。女主角是個超級狂暴的矮個子美少女,男主角則是眼神兇猛的全能家事男。他們都有各自喜歡的對象,而且剛好又是對方的好朋友,因此兩人結盟,盡力地幫對方湊合成戀人。但在兩人互相依賴的過程之中,最後兩人才發現自己真正喜歡與重視的是彼此……
 
剛開始看這部作品時,我只覺得當中的許多元素,在這十多年來似乎已經變得相當平凡易見,所以只當作一部古典笑園喜劇來看待。但差不多到了中後期之後才發現,本作在處理幾位主要角色的感情線時,後來的「白學」作品不見得比得上。最主要的,或許還是《虎與龍》除了男女主角之外,其他的三位重要角色,也都塑造了各自的個性,而非單純的「○○○是喜歡※※※的陽光少男(/少女)」的一句話設定——雖然這三位(變態男、肌肉女、偶像腹黑女)的原始設定頗為奇怪,像是作者為了用搞笑推動劇情而出現的角色,但到中期之後,他們的都有足夠的情節撐起各自的內在,使得整部作品變得相當吸引人。而節操社當年所投入的資源,在今日看來更是令人驚嘆。
 
比起後來岡田麿里專玩「貴圈真亂」的套路,這部作品讓我頗有「Good Old Time」的感覺……
 
#少年用拳頭培養友情不算什麼
#少女之間用刀劍拳頭互毆到鼻青臉腫才是這部作品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表現

2020年8月1日 星期六

【讀後小感】《帝國的滋味》

這本書的型式十分特別。作者從十六世紀起,截取廿段英國關於「飲食」方面的書面記錄與食譜,帶出了大英帝國四百年來的政治、思想與文化方面的歷史發展過程。整體說來,由於本書各個章節的篇幅都不長,讀者似乎可以輕輕鬆鬆地按著順序閱讀下去。然而,或許由於作者描述的材料比預想還要多出許多,所以我在閱讀時常常會驚覺到,在文內的某些小段落,其實是篇非常龐大的主題。可以說,本書在讀畢之後所獲得的概念彷彿很單薄,但當中卻含有非常多的細節可作為許多研究的素材。
 
以前就在其它書籍中閱讀過,關於「英帝國」這個已經逝去的國際強權,他們的立國思想是「自由貿易」。因此本書作者藉由各個飲食方面的小片斷,闡述著這個逐漸成形的帝國人民生活,是多麼地受到「貿易」所帶來的便利、以及它所推動的各項發展與創新,並重新塑造了近代與現代世界的樣貌。很多各地所認為的「民族國菜」,或多或少都不能是「古以有之」的配方材料,而是受到其它地區運輸過來的物產與殖民者的影響,改造成所謂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菜」。
 
本書第十一章寫到清朝中國的「鴉片迷思︰中國白銀因鴉片外流與導致人民墮落」,作者並不否認當中存在的某些真實性,但卻認定清朝官員的「言過其實」。這方面,我自己也曾讀過類似的分析,更何況鴉片吸食之事早在清初滿人政權在領土大擴張時期早已盛行,拖到清朝末期才講成十惡不赦的外貿之罪,似乎不甚公平。作者所提的清朝中葉的「白銀荒」,是源自於國際上複雜的情勢所致(記得林滿紅的書有寫到),但清政府無力處理這種金融危機,自然也只能歸咎於最簡單的「道德論」了。
 
十九章提及英國二戰時期,為了養活英帝國的兵民,於是更改了食品的貿易路線,再加上殖民者的無能,最後導致 1943 年的孟加拉發生大饑荒!375 ~ 376 頁的這段話︰「在北非軍事行動中,盟軍步兵犧牲人數為三萬一千人,然而死於饑饉與營養不良的孟加拉人高達三百萬。」作者在此處批評了帝國主義的兩面性︰自認為海外殖民地帶來更文明的生活與物資利用,但遇到物資緊縮時卻完全不在乎地拋棄殖民地人民。
 
至於廿章裡也談到了食物的「貿易流動」與「保護自足」的問題。並提到了那位被現代人給貼上世間一切醜惡標籤的納粹領導人︰「帶著些許羨慕的眼光看待大英帝國,……德國人能在烏克蘭和俄羅斯肥沃的黑土平原上找到生存空間(Lebensraum),英國人通常會掩飾他們在占用原住民的土地時,壓迫原住民的殘忍行徑,但是希特勒在缺乏道德顧忌的分析中,卻從英美的範例中得到靈感。他讚許美國如何根除美洲原住民,並聲稱在東方將會重複類似的過程……。」這段評析,令我眼睛為之一亮。
 
本書比較偏向於「學術性」,所以「言必有徵」,注釋和參考書目列了五六十頁以上。
 
值得一讀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