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30日 星期四

【讀後小感】輕小說《小書痴的下剋上.第三部.Ⅱ》

既然是從市圖預約而來的,所以我也就沒頭沒尾、不按順序看完這本《小書痴的下剋上.第三部.Ⅱ》。由於是輕小說,作者的書寫方式也都是很「親民」的第一人稱視角,所以就算自己中間跳過了許多情節,本書讀來卻也沒什麼太大問題就是了。
 
1. 必須要為「皇冠出版社」的中譯鼓掌。本書的原書標題在我們中文使用者看來非常詭異︰「愛書的下剋上(本好きの下剋上)」,乃至於我多年前最初注意到這部作品時,都不曉得要如何稱呼比較好。後來皇冠引進小說之後套用了簡單又符合我們習慣的「小書痴」一詞,才讓這部作品的名稱有了合理與好記的中文名。——與此對照,我希望削足適履的爛中文「魔女宅急便」,以後不要再常常出現了……
 
2. 這本書的特色,真的是著重在「柴米油鹽醬醋茶」。故事進行中,不時都在提醒關注何時要「吃飯」。
 
3. 孤兒經濟學。這個觀念我以前倒從未想過。在本書所提及的一個小鎮裡,鎮上有四位孤兒。女主角「地雷小姐」以為她在做好事,將鎮上的這些孤兒全數納入自己的福利機構。沒想到這四個孤兒卻是該鎮所投資的「資產」︰男生可以提供農業勞力、女生可以賣給貴族作侍從寵妾。因此她自認的善行,在鎮民共同體看來,反倒成了搶奪人民財產的暴政領主了。
 
4. 故事進行至此,地雷小姐已經晉升到社會高層的大貴族階級了,雖然沒有像第一部「從零開始的造紙生活」那麼坎坷,但還是有些新的趣味。
 
#異世界種田小說


2020年4月29日 星期三

【文字小筆記】壽,从老、受聲

一直很好奇楷書正體字的「壽」字,為什麼要寫得那麼複雜。前一陣子,在讀到古埃及聖書體中有法老向神明奉獻的各種衍生造字後才突然想到一種可能。今天「壽」字的書寫方式,是個漢字中最典型的「形聲字」,而它的造字原則是︰
 
从老、受聲。
 
---
今天的「壽」字很不好寫,從上到下可以先分成三部分︰最上頭的是上下排列的「士」、「乛」,中間的是上下排列「工」、「一」,最下方則是左右兩個元素橫向並排的「口」、「寸」。
 
雖然我們去翻查那些講寫文字的書都可以看到,最上部的「士」、「乛」字組,來自於古文中的「老」︰這很容易理解。但中間與下方的解釋,說真的,我看了好幾年都看不懂。一般學者都以《說文解字》中的小篆,將那看來像是「弓/倒 S」中含兩個「口」解釋成「耕作的田埂」,然後就開始陷入一團混亂,無法解釋「工」「一」「口」「寸」是怎麼被生出來的。
 


我相信漢代之前有諸多異體字,各個不同地域和時代的文人,都用他們自己的觀點在書寫「壽」這個字。在手抄的年代,要想完全規範化是非常困難的,秦始皇都辦不到。然而各方異體之中,壽字都以最上頭的「老」是全體共同遵循的元件。而中央與下方的各種異體中,最流行的一種寫法,就如《說文》上所收的那個「弓中兩口」的怪字了。照我自己的觀點,那「弓中兩口」這個部件,其實是來自於「神」字的古文,跟田埂沒啥關係。
 
而在各方書寫當中,有一派的想法跟我們今天很像,直接拿同音字「受」來當它的聲符,寫成「上『老』下『受』」,也就是本篇文章的標題「从老、受聲」。但他們所寫下來的「受」卻不是流傳到今日楷書的「上『爪』下『又』」,而是老老實實地寫出了「左手」和「右手」——這可能是古代「受」字的「繁體」,也就是「左舟右」這種合體字。隨著時代演變與簡化,「左」只留下了「工」,「右」只留下了「又/寸」。這也是今日楷書「壽」的中間與下方部分的各種構字部件的來源……
 
我有沒有證據呢?沒有。因為若要驗證我的理論,由目前各家字典所整理出來的字書中,我還沒看到所謂「『受』的繁體字」。或許該字被隸定成其它的文字、或許根本還沒出土過。總之,先留個底,反正我不是靠三古吃飯的業餘者,就待將來有緣再說了。
 
---
題外話。我傳說中的叔公輩祖先、商朝的末代國王「紂」,我想搞不好他的本名就叫作「阿壽」。後來流傳的寫法被簡化了,有的寫作「受」,有的寫成「紂」。古今中外的文人都一樣,大家都很懶得寫筆畫多的字。
 
#以前研究過尋字的來歷所以我對工口特別敏感

【讀書筆記】工口的兩隻手


(本文於2012.6.11發表於新浪博客)

上週從 TG 圖書館借到這本白川靜的《漢字百話》(鄭威中譯、大家出版社)。雖然我個人對漢字的基本想法與作者不盡相同,因為白川先生顯然太傾向於「望形知義」這一原則,任何構字元素一定都要有它的實指之意。但 TG 則因為見到《陳侯因齊敦》上的齊國重要禮器上,大剌剌地寫著「屎」字,便覺得古人和今人一樣,同音互借是王道,語音先行,然後再找某個同音元素湊合;所以「我」字的本意,應詃不需要強解說是「拿鋸子宰羊腿」,那不過是拿「戈」的發音來湊出同音的「我」同罷了。

無論如何,作過認真研究的學者之言,一定有不少值得拜讀之處。像 TG 以前未曾想過「尋」這個字的造字原意,藉由這本書,獲得了知識。

「尋」這個繁體字的造字元素,可以看作是「彐」、「工」、「口」、「寸」四個;在這當中,就是「左手」和「右手」的上下連寫︰「彐工」為「左」,「口寸」為「右」

在目前的中文構件中,和「手」有關的東西不少。除了明擺著的「手」之外,「又」、「寸」、「彐」、「爪」這些單體,以及「捋」、「共」、「發」等等,也都有「手」的存在;連「為」字的上方幾筆畫原本也都是「手」。

如果不分就罷了,但硬要分別,最原始的「右手」是隸定的「又」,最原始的「左手」可隸定為「ナ」。後來社會上的書寫需求出現,文字開始「繁化」(別被某些奇怪的學者給騙了,文字發展史不一定是朝「簡化」方向走的。從古到今,大家都不斷地在搞「繁化」,需求決定一切,否則今天的字母「i」上面不會有那累贅的「一點」……)。「又」的組合太多了,像「殳攴」之類的一堆,所以後來「右手(又)」就加上「口」,重新定義成了「右」。

這是左手







這是右手





不過原來就有存在一個作為「保祐」之義的「右」字,由於右手的「又」奪了它的位置,於是後來人們為了分辨,「保祐的『右』」字,便被迫加上「示」字偏旁成了「祐」。

至於「左手(ナ)」後來的「繁化」,和前面的右手一樣,篡奪了原本就已有的「左」字,重新定義「左手」寫成「左」。而原本作為「輔佐的『左』」,同樣遭到逼迫,後來人們只能在左半加上了「人」字邊成了「佐」以為分辨。

如此一來,我們再重新看看「尋」這個字,它中間沒事多出了「工口」,並不是說古人能預測未來,知道將來日本人會把「工口」定義成「erotic」的這種假名音譯。實際上,「尋」字中間的「工口」,來自於「左右」兩雙手各自的部件「工」和「口」;而「尋」的上方的「彐」、和下方的「寸」,天曉得當時人們是怎麼將文字給規範化的,拆得亂七八糟,最後又胡亂組合,才成了今天的模樣。

所以「尋」的原本意思就是「左手和右手」,甲骨文像是張開手臂的模樣,是一種長度單位︰







「尋」,像是由上往下看,一個人伸長兩隻手臂的模樣。

至於「一尋」的長度有多長?有的說是「八尺為尋」,有的則說「七尺為尋」。哪一個比較合理?

「尺」的最原始定義是「人的手掌長」。如果我們記得雷奧那多.達文西的那張《維特魯威人》,則對一位成年人來講,一個人的身高,等同於他的兩臂張開之長,而他的身高,是他手掌長的八倍。



因此若以雷奧那多先生為證,則「一尋」之長就等同於一個人的「身長」,即「八倍手掌長/八尺」。所以,「八尺為尋」之說比較合理囉?

好像有點道理。由於人總是喜歡「近取諸身」,除非我們人類古代文明,是受教於七或八根手指頭的外星人,否則不拿「5」或「10」來作為單位換算,而拿「7」或「8」來用,總該要有些道理存在,古人不該會自找麻煩的。既然有「八尺為尋」或「七尺為尋」兩說,代表有人會想使用這種「一尋」單位,可能是由於它是來自於一個成年人的身高,然後再拿來和「尺」作出兩者之間的單位換算。

但問題在於,「尺」的定義隨時間改變。照 TG 以前作過的計算與資料收集,早在東周年代,「尺」早就與人的手掌長脫勾了。一般說來,「一尺之長」是愈著時代演進而「愈來愈長」的。商代一尺不滿今天的「20 cm」,在孔子時代的「一尺」約合我們今天的「21.1 cm」;到了東漢,「一尺」則已延長到了「24.2 cm」。

TG 個人相信,秦漢以及之前的中國漢族成年人身高,大約在 150 cm ~ 160 cm 之間。如果「一尋」真的和「身高」有關的話,那麼以當時的「一尺」來算,「七尺說」是比較合理的,這也是《史記索隱》中採用的,比較符合於兩漢時代(1尺 ~ 24 cm)實際量測的說法。

但中國人真的是「崇拜古文獻」的民族,誰叫華夏民族那麼早就出現了成熟的文字,而且還流傳下來了呢?如果周公姬旦先生真的發明了一切典章制度,而且也傳下了這類說法。我們知道以前的「一尺」曾經不滿 20 cm,當「一尋 = 成年人身長」的標準沒變,「一尺」隨時間而變,所以我們可以換算出來,周公時代的「一尋/身高」應該是他的「八尺/八個手掌長」,所以西周時代的「八尺說」是合理的,這也是 漢代古文學家所提出的理論,不是由他們日常實作中所得,而是尋求古文獻當中所得來的。

總而言之,TG 個人喜歡打模糊戰。反正不管七尺八尺為一尋,都有其合理性。端看提議者是在什麼樣的背景環境而論。

【擬像】Simulacra

前一陣子看到,有許多人流傳一張取自幾部中外戲劇人物角色的圖,戲謔性地說明當一個人要掩蓋身份時,東方人遮臉的下半部、西方人遮的上半部。比如像忍者是「露眼睛、遮嘴巴」,蒙面俠蘇洛是「露嘴巴,遮眼睛」。
 
當中一個某醫師的評論版本提到說,說這是因為東方與西方對於「個人自由主義」態度所造成的差別——那一定是胡說八道。
 
最近突然想到《轉生成史萊姆.11話》中大賢者所講到的,這其實跟「Simulacra(擬像)」有關。「三個點」便可以構成人類對於臉的認知。因此反過來說,只要加以「阻斷」,便可以達到干擾的效果。
 
回想當年自己在畫漫畫時,只要畫人物,眼睛和嘴巴總是得特別細心,稍有差異,呈現出來的氣氛就完全不同。至於鼻子、耳朵、頭髮,畫得差不多都沒什麼關係。像關口可奈味所設定的人物角色,甚至連鼻子都不用畫也無妨……
 
∵  o_o  -_-  ^▽^


2020年4月23日 星期四

【讀後小感】《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跨國公司如何創造二百年歐亞整體史》

整體說來,本書的內容有許多「小細節」相當有意思,但大方向而論,卻讓人讀來感到過於龐雜而沒有體系。有些作者想探討的問題,也是引述了某幾位學者的理論之後,再用一個「沒有確定的結論」作結︰令我這枚非歷史本科生讀來有些傻眼。

本書的書寫方式,讓我想到要如何呈現「通史科普」的題材。史景遷或卜正民,通常都會選定某個可以「依附」的主軸,藉由該軸心的起始演進與終結,帶出與其相關的時代各個面相。原本我以為本書也會以「東印度公司」為其主軸,以英國、荷蘭、法國三家前後成立的公司來講述歐亞的海上貿易。不過或許是作者的選材太龐雜、論述能力不夠精彩,乃至於本書雖然處處讀到許多有意思的主題(相關的趣味之處,已在之前的選讀進度中筆記下來了),但讀完之後卻似乎難以建立起整體的架構。總的來說,作者大概認為「公司」這種特許的情況,非常適合在十七與十八世紀中,幫西北歐洲國家獲取與累積海外財富;但到了十九世紀之後,民族主義式的「國家」已成熟,於是各家東印度公司紛紛結束經營,取而代之的,便是更加強大的國家勢力進入,進行了列強殖民海外的狂飆時代了。

可以一讀的書。

---
以下為閱讀中的筆記︰

1. 「達伽馬的暴力在此後依然持續。……葡萄牙船隊發射大砲迫使這艘船停下來,(穆斯林)朝聖者中的富商表示願意支付贖金,……但達伽馬不答應,他在徹底掠奪船隻之後就放火燒船,不顧還留在船上的乘客,據說達伽馬即使看到哭叫的婦女與孩童也毫不動容,這種行為比支付一定金額贖金就會釋放人質的海盜更邪惡。」

——原來這位 Vasco da Gama 先生不是海盜,而是比海盜更加邪惡的存在。

---
2. 本書作者討論了一個問題。當葡萄牙人在印度洋建立起他們的海洋霸權時,正好也是波斯「薩法維」與印度「蒙兀兒」兩帝國興盛的年代,但卻未見這兩個帝國有出現所謂「苦於葡萄牙人的海盜行為」之討論。作者認為,薩法維和蒙兀兒屬於「陸上帝國」,他們的政權並不打算管理海上的貿易行為,只要能將各處商品順利地運輸到他們的帝國領地之內,不在意這些物流商人的族裔為何。因此印度洋在當時屬於「經濟之海」。

但在東亞文化圈,從明帝國開啟的「朝貢貿易」,便是中央朝廷有自覺需要將海上貿易納入規範架構中,東亞各國政府將其視為「政治之海」。所以葡萄牙在印度洋的那一套,到了東亞之後便吃不開,而遭到大陸勢力的大力抵抗了。

---
3. 英國東印度公司(EIC),每次出航前募集資金,航海結束後便根據出資的比例,將本金與利潤還給出資者以結清款項。而聯合荷蘭東印度公司(VOC)則規定募集到的資本必須放置在公司十年,在期間內的資本和利潤要如何運用由公司自行決定。

所以VOC的經營模式,已經接近於我們現代熟悉的股份有限公司了……

---
4. 作者認為歐洲人對香料的需求,並不是傳統上所認為的「保存肉類」。比較有可能的,因為使用鹽漬才是基本的防腐方式。所以當時歐洲人對辛香料的超大胃口(從此引起全球史的大變革),是由於「醫療」的作用。在當時歐洲人的觀念中,仍以傳統的體液與體質為本,而辛香料除了增進食物美味之外,還扮演著人體體質乾濕寒熱平衡的食療積極作用。

---
5. 一七四○年,歐洲爆發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英國支持奧地利,法國支持普魯士,於是英法兩國之間的戰爭也在一七四四年展開。現代人的思維是,一聽到國家之間的戰爭,就立刻斷定兩國的國民也非得交戰不可。但在民族國家誕生之前,歐洲的戰爭是職業軍人與傭兵組成的國王軍隊之間的事情,與居住在國王領地內的人民毫無關聯。……「國民皆兵」的原則,是十九世紀民族國家形成之後的事情。

2020年4月19日 星期日

【觀片小感】劇場動畫《只想受到你的歡迎》

週日上午,沒頭沒腦看片,選了新上架的 2019 日本動畫電影《只想受到你的歡迎(キミだけにモテたいんだ。)》,覺得應該是校園類的青春愛情片。看了沒多久,覺得故事相當「芭樂」。最後的結尾字幕表,出現了「秋元康」、「岡田麿里」的大名,我也跟著釋懷了。
雖然這些年來看了不少 TV 動畫番組,但對於原創的劇場動畫我一向是很陌生的,總覺得除了那幾位大佬之外,電影圈內的消息流通彷彿是另一個世界。《只想受到你的歡迎》既然是岡田大媽的作品,所以我也很欣然地接受她那種八點檔鄉土劇的速效神藥風格,不用太在乎背景設定與真實世界的連結;而且最後出現「你認為的主角並不是本戲的主角」的結局,一點也不意外。
《只想受到你的歡迎》的故事,是日本社會出現了一場「受歡迎甲子園」的比賽,同一高中的五人男子組隊報名,在節目中進行各式各樣的公開競賽,以美男帥哥取悅女性為主,取得觀眾的網路票選作為評分高下(基本上,這項比賽甚至比 LoveLive 更屬於低級的賣肉……)。某學校的帥哥找來同校的四位「殘念帥哥」,在千金大小姐的安排下組隊訓練,殘念帥哥們脫胎換骨成了超受女性歡迎的偶像,一路過關斬將晉級。最終決賽,五名主角們在臺上公開向千金大小姐告白示愛——然後就輸掉了。不過千金大小姐與帥哥之一,兩情相悅終成眷屬,其餘四位帥哥也是共享青春的好朋友……
總體來講,這部作品並沒有什麼深度。畢竟時間只有短短的一小時,五個男角加上女主角六人,根本無法一一塑造足夠產生角度的角色深度與轉變。而這項競賽的內容,說真的完全不合現實世界的邏輯,純粹在舞台上擺擺 pose 講講(自以為)帥氣的撩妹台詞,人家去當「偶像(idol)」可是要下足一定工夫的訓練來唱歌跳舞與團隊協調的。這種純粹地只靠著賣風騷耍帥,是把全日本女性當白痴嗎?
至於本片的監督「久藤瞬」,看來是初執導演一職,雖然他也擔任過《鋼釘鋼彈》的分鏡演出(所以和岡田大媽是同一掛的吧?),但這部作品的節奏,讓人覺得完全是八點檔連續劇的風格,只是急忙地把腳本內的文字化成一個個的鏡頭,完全沒有任何情感的醞釀,演完了,就是演完了。
雖然不能稱作「難看」,但我也不聽秋元康的音樂和觀注他的偶像企畫,所以覺得就本動畫電影來講,這是一部完全沒什麼特色的芭樂作品。

2020年4月18日 星期六

【完結撒花】《索瑪麗與森林之神》全 12 話

本季的「親情番」擔當,由網路漫畫所改編的《索瑪麗與森林之神(ソマリと森の神様)》共 12 話、衛星社(SATELITE)製作。整體說來,很值得一看的作品。
 
《索瑪麗與森林之神》所描述的是在一個「人類幾乎滅絕的世界」當中,一個小女孩被遺落在森林裡,遇見了守護森林的哥雷姆(Golem),女孩便認定了哥雷姆為父親,進而讓自認沒有感情的哥雷姆,在心中慢慢地產生了照顧小女孩索瑪麗的父親自覺。但由於哥雷姆的壽命將屆,於是他便帶著索瑪麗踏上旅程,在這異形為主體的世界中四處尋找,打算將女孩交回給殘存的人類社群。
 
關於奇幻世界中的「Golem/黏土怪」,一般都設定成笨笨呆呆、只懂得執行單一指令的大型怪物(好像《天空之城》那樣……)。沒想到本作卻將它設定成為「森林守護者」,是非常強大卻又個性十分溫和的存在體。《索瑪麗與森林之神》的故事可以歸屬成「公路旅行」的類別。這對奇特的「父女」在旅行中經歷了各式各樣的異形生物社會,在他們互動交往之中,逐漸地增強著兩人的親情,並一步步帶出這個世界中人類之所以滅絕的原因。本作品的特色之一,是在他們所遭遇的異形人與事件之中,大部分都是「好人」——即使最後想殺掉小女孩的四手蟾蜍惡婆婆,她的過去也有著與人類之間的血海之仇。更不用說早見沙織的「鳥人」,解明真相之後對殺死自己母親的仇人(人類)也選擇了寬恕。可以說,本作不需要靠任何必須去打倒的「大魔王」(硬要說的話,只有人類才是最壞的種族),光靠著這些故事角色們之間糾結的關係,就足以串起一段段吸引人的情節了。而作品已經表明了哥雷姆那固定時限的生命,預告了這段父女旅程有終結的一天。
 
這部作品製作方面,最引人注目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美術」。由於故事是發生在奇幻風味的世界,因此美術的設定與表現下了非常大的功夫。雖然人物設定方面的風格不太合乎主流(我一直不能接受鳥人的眼珠子外面竟長滿了羽毛),但在動畫的製作上卻。至於全片最常聽到的台詞就是女主角以各種不同的語調在喊「おとうさん——」,可以說是讓水瀨祈之助展現配音功力的作品。
 
完結撒花。期待二期。
 
#ED的全3D看了非常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