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4日 星期日

【讀後小感】《西方金融如何改寫中國現代史》

這本書是屬於「正吃甘蔗」的書籍。作者一開始似乎想要建立一種廣大的知識體系,要從國家的「財政金融」作為切入點,對比中國與同時期的英國,統述她的歷史觀。因此當我在圖書館撈到此書,開始閱讀前幾章之後,對本書是充滿期待的。然而愈到後期,特別是過了全書之半,也就是作者在她分類的五個時代的最後兩章,我就覺得似乎在看財經雜誌的小專欄了——並不是不值得讀,而是成了沒有一開場那種「中英比較金融史」的意圖,成了作者隨筆閒談的圈內小品文。
 
本書的開場是很有野心的。作者拿同時期的中國萬曆皇帝和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作比較,談這兩個王朝國家在此時的國勢、以及他們各自所採取的經濟措施。如我們一向都清楚的,傳統中國一向是「政治集權、貨幣分權」的富裕社會;而英國王權則處處受到其國內貴族的不斷縮限而發展緩慢。但與許多國家歷史比較的情況類似,一開始的落後,有時反倒成了它後來突起的優勢。正因為近代前期的英國國內,王室與土地貴族和商人新興階層的勢力平衡,才使得他們會以一種「平等契約」的方式,成立仲介金融的銀行(英格蘭銀行),讓整個國家得以用「債務」的方式集中資源,並源源不絕地注入新資金,將社會經濟流動、技術與知識迅速創新,使整個大英帝國成了所謂的「日不落國」。而中國的菁英一向以人文道德立國,加上經濟自給自足,也沒多大的動力去沾染這種「銅臭味」的世界。
 
作者經過兩方的對比,認為一個國家的「貨幣」必須要「集權」,才算是進步的象徵;特別是她在描述清末西方列強打入中國時,常常提到大清朝廷一直不願意強有力地引領金融服務、只能借外債而提出批判。這個觀點我不完全否定,但我並不認那還得搭配其它的因素才行,而不是將事情如此簡化。正如她將話題進入到了民國初期的孔宋時代,當時的國民政府已經「集權」了(廢兩改元、中央銀行),但她卻又將觀點拉回傳統的「貪腐」,籠籠統統地說這是蔣介石的失敗原因——呃……原來說好的大格局「西方金融觀念改變中國史」,怎麼又變成了「道德低下造成喪邦」的小格局了呢?
 
本書最後幾乎不談「比較歷史」了,只剩下金融圈內一些人事物的小雜談。而人民中國建立之後,作者也患了選擇性的失憶,在批判完蔣介石的孔宋貪腐、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人民幣之後,一下子就將時代跳入改革開發後的中國金融業的快速發展——那三十年的共產主義新世界的金融史到哪兒去了?如果遵照西方金融知識而失敗的國民政府被作者開了一章批判,那麼真正遵照馬克思主義施行的金融措施(完全集權、不搞債務、不用鈔票)所造成的國家低度發展,作者怎麼不置一句好話或壞話呢?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前半部精彩、後半部普通」的作品。前半有知識系統的比較,後半差不多只剩下作者睹物思情的散文式抒發了……
2019.1.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