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6日 星期六

【讀後小感】懷特的《永恆之王︰石中劍》

幾個月前由網友侯大那邊,才得知了這部在廿世紀中葉由英國作家懷特(T.H. White)所寫的「亞瑟王故事」。於是找了機會自圖書館那邊借來看看。
 
在閱讀這第一冊的《石中劍》時才曉得,這部作品並不是想要按步就班地重述那古典的亞瑟王傳奇,而是在作「同人誌」式的新創作。在懷特版本的這部《石中劍》裡,三不五時就會蹦出「跨時代」的奇妙元素,作者常在行文中拿他廿世紀身旁的某些人事物等詞彙摻雜其中,甚至於「羅賓漢/羅賓森」也成為好幾個章節的主要角色了。《石中劍》裡的廿四章,只有末尾的兩三章節才進行那有名的「石中劍」的橋段,其餘的二十幾個章節,全都是作者幫「少年亞瑟」補上的故事,除了「佩林諾國王/飲水獸」取自古典的亞瑟王傳說之外,大多都是這個小孩主角變身為各種動物時的奇幻遊記。
 
不過,當我驚訝於懷特版本的「亞瑟王故事」與我腦中的印象並不相符時,我也不禁懷疑到自己的「印象」其實也不見得有所謂的「官方版本」地位。正如目前最完整的「馬洛禮版」的亞瑟王故事,我在閱讀到正式的中譯版本之後才發現,馬洛禮版本也同樣出現嚴重的「時代不符」的現象。姑且不論有無「亞瑟王」這號人物,歷來皆公認該傳奇所產生的時代,應該在羅馬放棄不列顛島(五世紀)到撒克遜人統治的時代(九世紀)之間。因此《亞瑟之死》當中諸騎士的冒險之中,三天兩頭就在搞那中世紀才出現的「馬上比武」,代表馬洛禮同樣是拿他身邊所熟悉的事物,穿越時空套到他筆下的古典英雄身上——所以馬洛禮和懷特兩人的創作方式,在這方面倒是異曲同工的呀。
 
懷特版的《石中劍》的書寫方式比較像是「童書」,設定的讀者也是兒童,所以故事基調大概也遵循著「給小孩看」的方式進行。因為本書尚未介紹到亞瑟的「身世」問題,我很期待懷特將如何把烏瑟的「不倫」安排符合為現代兒童們的道德版本。
 
---
此外,本書談到「馬上比武/重裝決鬥」的真相,十分具有考據方面的啓發。試想一個全副重裝的騎士,總體重至少有 140 公斤,我們怎麼能期盼他能像電視電影所演出的那般敏捷?第七章在描寫佩林諾國王和格魯莫爵士的戰鬥,實際進行中,大概會像是常見的現代戰鬥影片中的「慢動作播放」吧——而且,即使打得很激烈,在當時的武器與那副盔甲的保護下,一般來講也不太會出人命的。果然這是中古騎士們愛玩的「運動」,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格鬥」。(當然,一個不小心,還是會有人死翹翹的啦,否則就不會有亨利二世的悲劇和諾斯特拉達姆斯的妖言傳世……)
2017.8.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