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0日 星期日

【讀後小感】「經濟」大於「推理」的《看不見的手》

這幾天讀完這本圖書館進的新書《看不見的手(The Mystery of the Invisible Hand: A Henry Spearman Mystery)》。整體說來,這本書與其說是我們印象中典型的「推理小說」,不如說是一本「市場經濟學的普及教科書」吧。
 
由於我個人是在一個資訊量十分富足的環境當中長大的,因此從小就已經被各式各樣的類型創作故事給「灌漿」灌得很好了。在這本號稱是由「經濟學教授根據經濟學原理」來偵破一件謀殺案件的故事裡,在「推理」的這部分情節推動過程中,可說是毫無可觀之處。在本故事中,警方要去追查一件死亡案件,不僅法醫們笨到辨別不出「自殺/他殺」的可能性,而刑警們也沒有微物證據、不在場證明、甚至連傳統的人證物證追查、嫌犯動機的過濾,這些我們局外人耳熟能詳的動作,全都沒有作好(甚至還亂搞)。這一切,都只能留待作者所塑造的這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靈機一動之下,鐵口直斷出一切真相。
 
(以下微劇透)
本作品的受害者,是一位正在崛起的藝術家,他在事業如日中天時在家中被殺。而本作主角——矮胖的中年教授「史匹曼」——在大學為學生們上課之中,想到了「死亡效應」︰以一個藝術家的年齡作為橫軸,以他的作品在市場上的需求(價值)作為縱橫,便可以畫出一條熟悉的「鐘形曲線」。因為這位受害者之死,年齡正好在這條鐘形曲線的顛峰值,所以擁有他作品的人將有最大的獲利。QED。
 
呃……以上的推理分析方式,聽了令人相當隔膜。但如果我們不搞得如此學術化,直接提出一個推理創作中最常提出的一個問題︰「這位藝術家死了,誰會從中獲得最大的利益呢?」殊途同歸,搞那堆只有學過經濟學複雜理論的迂迴長路,究竟有什麼益處嗎?
 
我原本以為,這種「經濟推理小說」,可以擺脫傳統熟悉的此類型故事︰讀者跟著劇情一起「猜」誰是兇手。因為我認為經濟學是「處理眾人行為」的一種研究(一個人流落荒島生存,用不到什麼經濟學……),所以若這種推理小說,主角可以由他的研究理論,出乎眾人意料之外,從大家都不認識的路人甲中抓來一個傢伙,判定他是兇手,那就應該是「神作」了。
 
然而,本作還是追隨一般通俗的推理作品寫法,眾多嫌犯早在故事前段都已經演出過了好幾幕(也就是擺開了「請諸位看倌猜猜︰人是誰殺的?」),一點特色都沒有。若對於「推理廚」而言,見到本書劇情的發展,會覺得刑警對一群已知的特定對象(不過就那四五個人),怎麼可能無能到如劇情所安排的那幅糟糕模樣呢?
 
總之,這是一部很糟糕的推理小說。但如果不將本書當作推理,而看作(兩位)作者對於「自由市場經濟學」的通俗教科書,倒是相當不錯的。
2016.11.2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