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0日 星期日

【讀後小感】杉山正明的《忽必烈的挑戰》

雖然我先前對於這位作者的《大漠》一書,沒什麼太大的好感。不過,在同一時間讀了倭國右翼滿蒙史的作品之後,我覺得杉山正明還算是比較有誠意做學問的學者。頂多,就只是犯了搞「專史」者容易發生的問題罷了︰因為我對某一主題很熟悉,所以我就要將這個主題盡可能地擴大。
 
《忽必烈的挑戰》一書,主要在介紹蒙元時期「忽必烈」的政策與其帝國的施政面貌。而它的副標題〈蒙古與世界史的大轉向〉,就點出作者想推廣的概念︰所謂的「世界史」,應該是從蒙古帝國建立起(十三世紀)之後就已經開始,而非晚至歐洲人所稱的「大航海時代」十五世紀才起算。針對這種「大哉問」的簡化口號,我並不是挺在意,只看是否能盡可能地說服更多的人罷了。
 
無論如何,將本書視作另一部介紹忽必烈時代的歷史科普,也就足夠了。對我而言,作者提及忽必烈繼承汗位前後時期的蒙古勢力分佈,倒是談及一件自己過去視而不見的情況。成吉思汗本人的子孫們,他們的勢力都是往蒙古本土的「西方」征服與延伸。而在蒙古高原東方(左翼)的,都是成吉思汗親弟弟與成吉思汗本人奮鬥時所結盟的家族(投下)。因此,忽必烈本人在蒙哥汗死後,是由於得到這群「左翼」的支持,才能在汗位鬥爭中,鬥掉親弟弟阿里不哥。換句話說,忽必烈是靠著「叔祖輩」的勢力,才能無視於「忽里台大會」的蒙古制度,鬥掉自己的「弟弟」和「伯父輩」。
 
作者講到不少蒙元勢力的紛爭與演變,談得十分紛雜繚亂。但經由好書的「提綱」,才容易在各個條目下「挈領」。我還是會回想到先前在閱讀「蕭啟慶」論文與作品中所點睛的重點︰蒙元部族的制度,骨子裡就是一種「封建」。因此每個勢力都有自己所屬的領地人民與各項資源,一經團結起來力量特別可觀,若陷於擴張停滯則彼此都有力量可以互鬥。這也能夠解釋,蒙古各汗國對人民的統治都是十分和平的(因為只要納稅進貢不造反,一切好談),但每個汗國最後也都毫無例外逐漸消亡(沒有文化核心觀)。
 
此外,作者提及蒙元帝國統治的不少「殘暴迷思」,事實上並不成立。杭州在南宋朝廷投降之後、以及欽察汗國征服俄羅斯地區所謂的「韃靼的桎梏」,其實都不像文學修辭般地殘暴與可怕。事實上,正如上一段所說的,蒙古統治者一向都有強烈的「封建制」的思維,所以他們對自己轄地的干涉一向都很少。在中國地區,不僅有擁護封建主的「漢人世侯」,連所謂的「四色人等」都有疑義。而俄羅斯方面,蒙古統治者比較像是外來的「宗主國」,讓各地土豪藩王打著宗主國的名號四下征伐(像諾夫哥羅德的亞歷山大跑去打條頓騎士團)。但在後來的籠統印象中,總是要先把蒙元罵到爆,才能為後來繼起的政權多點正統性吧。
 
然而,作者因為「喜歡」書中的主角,而似乎有些美化過了頭。比如他談到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爭霸過程,說「蒙古人不打蒙古人」、沒有流血的戰鬥,這方面我持保留態度。
 
本書提到蒙古流通的貨幣中,以白銀為主,廢除中原傳統的銅幣。這是我首次讀到的。有機會再去研究研究……
 
最後,本書在編排上,只要出現某些蒙古語轉寫的拼音字(特別是喉牙音的「ɣ」)時,就會多出一大堆無意義的空白。這是出版社應該多加注意的硬傷。
2017.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