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9日 星期六

【讀後小感】卜正民的《為權力祈禱》

這陣子在閱讀加拿大漢學家「卜正民(Brook Timothy)」的《為權力祈禱︰佛教與冕明中國士紳社會的形成》。這是作者較早期的作品,和他這幾年來在宅宅間的歷史普及書籍相比,本書的「學術性」很強,言必有徵——所以讓一般讀者讀來也比較辛苦些。

這本《為權力祈禱》的主旨,我覺得可以與他另一本作品《縱樂的困惑》互相對照。卜正民認為,明代從肇建時期的社會,與中晚期的社會景像並不是一回事。從朱八八建國時代所立下的「大明是個農莊」靜態制度,到後來,商業繁榮、資本流通,骨子裡轉化成了另一種不斷變化的社會。而在這種轉型的過程中,出現「社會」向「國家」爭權的過程,並以「學術改革(王陽明/泰州學派)」以及「佛寺復興」的表像出現。

本書確實解了我個人過去的一些困惑。記得在傳統文人的書面記載之下可以明顯得發現到,自宋代以降,「佛教」一向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玩意兒。然而書面的現象竟與我們幾百年來親身體驗到的氣氛完全不同。近代中國的「輿論正統」,是由獲取功名的知識份子所代代流傳的,也就是「儒學道統」;自然地,儒學不可能對於與其在思想上對抗的佛教,會有太多的尊敬可言。

然而近代中國由於科舉通行之後,「知識份子」數量大增,但這個群體能夠晉升的唯一管道——入朝當官——也愈顯狹窄。到後來,供過於求的現象便自然而然地出現。於是這群具有文化素養的知識菁英們,便逐漸轉化成了當地的「士紳」階級︰他們的少數或先人曾經獲取過科考的功名,但後來卻以地方士紳的身份致仕,並以新興經濟結合,成了另一種的地方勢力。對佛寺的捐贈,則是在朝廷中央所難以禁止的場域中,士紳們藉以取得地方勢力的一種方法。換個角度說,這是一種「地方向中央爭權」的軟性手段。不過正如我們都曉得的情況,中國的「大政府」思維太過強大,社會力量與國家力量的(微小)對抗,最終仍以失敗告終……

十分有趣的觀點。歷史並不是靜態的研究,也不是靠著王侯將相的英雄傳記能夠詮釋一切的。更多的時候,藉由社會與經濟現象的研究,反倒讓那些過去所發生過的時代,更生動傳神地重現在眼前。
2016.7.3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