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於對今年播映美劇的好奇,因此上了圖書館將這部由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的小說《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給借回來看。或許我是第一次接觸這類型的小說吧,因此讀來總覺得「戲劇性」不太能說服我。
對於這部小說,我會想到的類比,比較像是《1984》、《華氏451度》,也就是所謂的「反烏托邦」的類別故事。因為這類型的小說,通常都有很繁複龐雜的背景設定,而且作者會將我們慣常的某一個「點」的觀念,加以硬生生的反轉,接下來,再讓這個世界會演變成某種特殊怪異的模樣。
《使女的故事》的觀念反轉點,便是「如果社會人口的生育率降低到很嚴重的程度」的時候,社會將會變得如何?在這部小說當中,作者便創造出了「基督宗教基本教義派(雅各之子)」興起,發動政變推翻美國政府,重新建立了一個「基列」的政教合一的國家。在這個國家中,女性被分成幾個階級,以「具有生育能力」為當中的重點。女主角(本名不詳的「Offred」,但 2017 電視劇賦予了「June」這個名字)則因為具有生育能力而成為當中的「使女」階級。小說描述的這個極權社會,便照著這種背景運作,發生了各種殘酷的事件。
這部作品令我覺得不容易閱讀的原因,在於它的表現體裁上。基本上,這是一部「第一人稱」的寫作,也就是由女主角所作的記述而成。但由於作者想要呼應本書最後一章,也就是要塑造出「這是出自於百年前某批錄音帶中的自述,並經過內容編輯整理後結果」,為求故事的真實感,所以全書描述內容的凌散是合理的。——如果我不是已經看了6集美劇,那麼要讀懂小說前面幾章的設定,可能要耗費更龐大的專注力才行……
當然,以我們今天優秀的「後見之明」,回過看這部 1985 年的「未來小說」,很容易看出當年創作時的問題所在。本書的一大重點,也就是國家為了「製造新生兒」的方式,是把具有生育能力的婦女集中管理,無視於這群婦女的意志與人權,並用國家力量將她們分配給上層階級,好讓她們能夠幫社會菁英產出優秀的下一代。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各式各樣的「社會優生學制度」,但這部小說的「使女(有生育能力婦女)配給」的設定,我並不太能夠接受。照經濟學的進度,稀缺資源會變得非常昂貴,因此若真的發生這種社會條件,「使女」應該會成為社會裡最尊貴的一群人、甚至成為整個國家的統治階層才對。當然,作者對於本書的許多創作概念,應該是來自於她當年所知的「伊朗伊斯蘭革命」的類比而來的;這或許有很多是來自於歐美主流對那陌生社會的偏見折射。
無論如何,這部小說還是提出不少令我們耳目一新的觀點思索。
2017.5.2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