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6日 星期六

【讀後小感】野心過大的《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由於有提前還書的壓力,看了一半,覺得已經曉得作者不斷重複的主題,因此可以為本書寫出自己正式的讀後感了。先講結論︰即使網路上對本書一片歌頌認同,但我卻對本書立論毫無所感。
 
這本《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一書,作者很自豪於他對於這個主題的答案︰一切都是因為政治制度所造成。即使是經濟問題,本書也咬定那是根源自於政治制度;所以他對於經濟好、但政治不好的國家,便以「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的理由來解成十分自洽的套套邏輯。
 
國家會成功/富裕,是因為他們採用了「廣納式制度」;
國家會失敗/貧窮,是因為他們採用了「榨取式制度」。
 
以上兩句話,是作者貫穿本書的理論,也是他們不斷拿各國歷史資料來加以佐證的答案。基本上,我十分認同這項理論,因為這並不是很新的發現,而是各個時代的經濟學者都認同的「現象」。用我自己的話來發達本書所說的「廣納式」與「榨取式」的定義,大致上是︰
 
當人民覺得自己受到國家社會的重視、對國家社會的未來懷有強大希望、願意犧牲奉獻自己才能盡力生產、而國家社會也會給予人民回報時,就是廣納式制度。反之,當人民覺得自己根本不受國家社會的重視、對國家社會與自身的未來絕望、努力得不到回報、讓人民只想苟活度日時,那就是榨取式的制度。
 
到此為止還沒有什麼問題,歷史上都曾以不同的詞彙表達,但大體上不會離開這條現象。但本書的問題,在於作者太想要和他眼前的信念「掛勾」在一起,將許多複雜的社會現象,用「先射箭再畫靶」的方式,硬生生地要吹捧他所珍愛的近代英國與現代美國。如果一個國家(英美)真的是因為在國久實施了「廣納式制度」而成功(富裕)了,那麼他們在執行這些好的政治經濟制度時,同時去「榨取」國外的資源,那作者興沖沖地大喊「Eureka」,不正好是挖坑給自己跳嗎?若作者真要搞出這種「廣納=好」、「榨取=壞」的正邪二分法,那麼他要如何解釋人類真實的政治經濟世界中那一大堆灰色的情況呢?
 
在本書的第六章〈漸行漸遠〉中,作者用威尼斯共和國的崛起與衰弱,來證明他的答案是正確的︰原因在於 1324 年威尼斯政府摒棄了原先「廣納」商人自由貿易的政策,開始建立起國有化的貿易。然後,在十六世紀威尼斯便沒落了。呃……這種解釋觀點,完全打破了學界長期以來的共識︰地中海貿易讓位給大西洋與太平洋貿易。如果照作者的標準,1324 年這麼一件制度的轉變會讓威尼斯沒落,那麼 1571 年西班牙和鄂斯曼土耳其死嗑的那場「勒班陀海戰」中,威尼斯海軍為何還是如此威猛?作者定義的「威尼斯因為成了榨取制度國家」之後,還在地中海上強盛囂張了兩百五十年,夫復何求?
 
正因為國家經營是件複雜的事,各種拉拉雜雜狗屁倒灶莫名因果,一定都會發生。作者這種「總會找到理由」的預言,並沒有真正的說服力。
 
此外,作者非常愛「民主」,幾乎將他最愛的「廣納式制度」等同於英美的「民主」。由於我有幸生活在現代的鬼島,我便可以很清楚地表示︰這樣套用,絕對有問題。有民主,不一定能讓人民同意奉獻生產,有時更會因為社會失序而更加絕望。法國大革命、共匪的文化大革命,拉遠來看,也是實施民主的極致,但那會為國家帶來富裕嗎?更不用說現代社會中,「基礎建設」已經成了政府理應承擔的職能之一,難道這還能開放由人民民主競爭來自然達成的嗎?
 
有時候,搞政治經濟學的,還是要像寫科技論文一樣,小題大作,安於小成就的累積。一下子就要搞這種嚇死人的大哉問,即使書名取得如此宇宙無敵大,但內容(由我看來)並不值得太當一回事兒。所以要談制度所造成的貧富現象,最好還是謙虛一點,能在「經濟學」的範圍中處理,才是科學與負責的徑路。本書作者批判了《槍炮病菌鋼鐵》,我完全能夠認同;但賈德戴蒙的精華,在於「歐亞 vs 美洲」的地理因素,而非哪個國家好哪個國家差。本書卻硬是要拉上技術層級較低的「現代國家政治學」、「道德學」,並成為本書的「主打」議題,便只有滿滿的大腸、缺少可以啟發我這枚臭老九的論述了。
2017.8.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