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上午在種花電信上選了這部記錄片《The Truth about Racism》來看。大體說來上,這部片子並沒有為我帶來太多有效的科學新知,只是重複著坊間流行的道德主題罷了。
這是一部由澳大利亞所製作的記錄片,主持人一開始便開宗明義說,要探討人類對於種族主義的科學研究——不過這老早就是一種常識了︰誰和我是「同一國」的,本來就是人類物種的天性之一。而這部作品所作的一些實驗,只是再度使用某些數據再加以證實罷了。而當中有一段在貨櫃區內互相開槍的測試,則顯得非常無聊——實驗者是想測試不同人種是否會開槍射殺對方,但在那種情境之下,大家全都是看到影子就開槍,哪來時間作同種族的判斷?
不過本片還是有一點令我有所收獲。這部片子找了四個人來作實驗︰澳洲原住民、澳洲歐裔白種人、非洲黑人移民、亞洲韓國黃種移民。實驗中設計,讓他們在很迅速的一瞥之下,看各種族者的眼睛照片,並要他們用某些詞彙來描述他們對照片的感覺。在最後的數據統計上,白種人代表(他自承是激進的白澳政策支持者)毫不意外地,對白人照片所下的「正面」詞彙較多、對於非白人的「負面」詞彙較多。然而其餘三個人,卻完全不是這種相反對應︰他們三位非白人,無論看到白人或非白人的照片,都沒有明顯地正面/負面偏向。
這點十分有趣,只是本片根本不作分析。我認為,在澳大利亞(以及世界大部分互有流通的區域都一樣),即使是非白人的人種區,媒體與流行文化老早就將白人的觀點注入進來了。換句話說,非白人社會已經普遍接受了白人的觀點,所以具有更多包容多元的人種觀;而白人區原本就是世界主流,「多元」在其生活圈裡當然不是必要的元素。文化的強勢與否,才是能夠超越種族歧視的天性要素。
本片當中有許多時候牽扯了道德爭吵(澳大利亞原住民當場哭泣指控白人),最後再一起聚餐擁抱,我只覺得是純然的做作,與科學研究無關。
2017.12.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