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由日本人的觀點研究孫中山」的書。本書作者「馬厄利爾.詹遜(Marius B. Jansen)」是日本近代史的專家,所以在這本書中,可以讀到日本自幕府結束之後的政治變遷過程,並在當中解析出日本政府對華政策、以及他們與孫中山革命的各個階段。
由本書的剖析,可以看到從甲午戰爭至孫中山之死的三十年間,日本政府對華的政策竟是處處充滿了「矛盾」與「挫折」。在明治時期之後的日本知識界與社會之間,讓日本富強是最大的願望,但在他們崛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與周邊國家重新建立關係,而這當中的「亞洲主義」是一項重要思潮——亞洲民族共同驅除歐美列強百年來的入侵。但實際上要如何著作進行,手段各有不同。
孫中山的出現,讓日本某些派別找到支持中國的媒介,他們希望藉由孫中山的革命推翻滿清政府,並以指導者的立場,在新的中國共和政府中得到真誠的回報與同盟,共同抵抗帝國主義的入侵。然而,由於日本國內派系林立、意識形態不同,當權的政府也同時有著「支持同為君主國體的滿清政權」為主的方針,因此日本對於革命的支持,只能透過邊緣人物(大陸浪人)與不穩定的資源供給,最後弄得各方皆不能討好,並在日本國內的內閣與議會之間爆發經常性的互相指責。除了孫中山的「惠州起義」被日方抽離軍火而失敗之外,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蔡鍔的獲國戰爭,這些在中國引發政權保衛與轉移的重大事件中,日本政府幾乎只有空談而無實際作為,自然也無法在事後因此獲得到任何利益,並引發其政府的倒閣、國會改選、抗議、乃至於暴力與暗殺。
在這三十年內,文人政府只帶來低效率的政策與外交的一連串挫折,不僅未獲得中國原料與貿易利益、反倒惹起中國民族主義者忘恩的反日潮。這也難怪後來的滿洲事件與中國入侵,看在日本公知界、社會輿論的眼裡,這種軍國主義的特效藥居然是如此神效了。
此外,本書亦談到了孫中山終生的「亞洲主義」思想,他一生中雖然未獲得日本官方的正式支持,但他卻與同為亞洲主義者的宮崎等日本志士建立了終生不變的友情。所以在袁政府的《二十一條款》事件爆發之後,孫中山仍然相信日本政府的善意(孫本人更有一封寫給日本外務省政務局的密函,該信件正是李敖提出「孫中山賣國」的證據……)。相較於孫對滿清、對袁世凱與北洋政權、對英國的嚴厲詆毀痛斥,他一生之中卻未公開對日本講過一句過重的話。所以後來自詡為孫正統傳人的汪精衛,可以承襲著孫中山的亞洲主義成立南京政權。(為何英美學界對孫中山的評價一向很低,或許與孫在一次大戰時的強烈「反英」行為有關……)
本書是本正統的歷史研究作品,論述都有史料的證據。因為不是歷史傳記的「科普讀物」,所以對我這種非科班出身的傢伙,讀來比較辛苦些。然而,在這種「脈絡化」的研究之下,讓我更能看懂歷史人物的各種真實面相,不再落入一味褒揚(三十年前的鬼島)或瘋狂痛罵(今天的鬼島)兩種極端的窠臼之中。
2017.3.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