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9日 星期六

【讀書小筆記】《人如何學會語言》

這是一本挑戰喬姆斯基(杭士基/Noam Chomsky)理論的書。
 
喬姆斯基對語言的理論重點是,所有的人類群體都有語言,而且只有人類這個生 物物種擁有語言溝通的能力,所以我們必須要承認人類具有這項「語言本能」的生物 功能。因此,喬姆斯基提倡人類天生具有語言的「原始模組/器官」,在這種基礎上,在不同地區的群體各自建立了不同的語言。喬姆斯基後來便致力於研究各種語 言的「句法構成」模式,想要分析出這種人類天生的「普遍語法」。
 
但這本書的作者麥可.亞畢(Michael Arbib)的理論假設不同。他提倡的是「鏡像神經系統」假說,不同意有「普遍語法」這回事。
 
---
我個人雖然不是這方面的專業人士,但 Arbib 的理論假說,可以用比擬成時下流行的「同理心/神入(Empathy)」︰因為我們都是人,所以我具有可以「體會」你的想法的能力。而語言,正是在這種「互相體會」之下的一種呈現,並演化至今日的高度溝通方式。
 
作者的鏡像神經系統(MNS),在生理上的意義,可以解釋一個人見到別人的動作時,大腦裡所激化的區域,與自己親身執行這項動作時差不多。這項研究理論, 其實在許多搞「演化心理學」的領域同樣可以看得到。小時候我聽說一種評論(大體上的意義)是說,「如果狗或馬能夠記錄,則牠們所描述的神明也會長得像狗或 馬一樣」。這是不對的!因為在我們所見到的地球生物之中,只有靈長類才擁有感知同類行為的能力,也只有人類可以具備更加抽象的「同理心」,因為我們會為了 不在眼前真實發生的故事而感到快樂或悲傷。
 
所以本書作者認為語言演化的過程,最先是智人的大腦與神經系統演化出「語言先備」的狀態,也就是高度發達的「鏡像神經系統」,隨後在「手勢表達/原手語」的基礎上(生物演化),在各自的人類群體的環境之下(文化演化),逐漸成為具有積極溝通能力的聲音「語言」。
 
---
這是一本很難「啃」的書。作者的研究方法,在腦神經學上,大多是以「手抓物」、「觀察與學習」時的大腦激化區反應,以及建立各種「模型」來解釋。而他專注 在「手語」上,提出「手語是一種具備完全溝通能力的語言」、「失聰者社群在三個世代之間便能從無到有開發出完整的手語」。與其說這是喬姆斯基的「語言器 官」所達成(喬姆斯基的單一假設十分吸引人,但其分析的語法研究模型卻複雜到不可思議的程度……),倒不如說是「人跟人原本就能互相瞭解」這種更加簡單與基礎的能力。
2016.8.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