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看完的本週新上架作品《沈默》,我是因為封面掛著連恩尼遜的大頭像才被吸引的。看完這近乎三個小時的電影之後,查了一下 wiki,才曉得為何「派拉蒙」不願意真心發行這部電影了︰因為太沈悶了。
這部故事的時間,設定在日本經過基督教大規模造反的「島原之亂」後,幕府(長崎奉行)開始嚴厲地取締日本的基督宗教。由於長期以來待在長崎傳教的葡萄牙籍神父(連恩尼遜)失去連繫,因此駐在澳門的兩位年輕耶穌會神父(他們曾受教於連恩尼遜),不惜偷渡到日本尋找導師的下落。在過程之中,兩位年輕神父面臨一連串的官方追捕,而且不斷在面前親眼見到日本基督徒受到的酷刑。最後年輕傳父決定棄教,並與日本官府合作,以解救受到折磨的日本基督徒。
我覺得這個故事大綱應該很好發揮,不過或許我跟導演的思想不能同調,所以常常發現劇情推動時很容易「冷」掉。因為這部片子是拍給美國人看的,所以當然要強調基督教傳教士的堅強信念、基督教徒不惜為信仰而死、日本官員的殘暴不仁。總而言之,以劇情片而言,這裡的正邪分明兩判,頂多再加上一兩個穿插其中的小角色即可。
或許是現代的電影製作者,想要表示他們的兼容胸襟,所以裡頭的官員們,「殘暴」的性質隨著情節推動而不斷地降低︰像井上築後守這位老頭子,思想深度竟然還比二桿子的年輕葡萄牙神父更加透澈。至於連恩尼遜在說服男主角的那幕戲當中,提到日本傳統文化以及日本切支丹們信仰的扭曲,這不正好將男主角的信仰危機、心裡衝擊的本戲主旨給「沖淡」了嗎?以我這枚完全沒有基督教信仰的中年實用主義歐吉桑來看,男主角根本沒什麼信仰的危機,反倒覺得他為何不早點投降罷了。特別是,這部片子還特別的長,長到讓人的耐心變薄了……
至於 17、18 世紀的東亞諸國為何要禁教,其實當代的執政者,反倒比我們接受現代教育(洗腦)的學生更清楚。不用談到太多複雜的文化或思想層級,要「渡海到異國建立教會組織」這件事,就必須考慮到,錢從哪裡來?若沒有母國高層源源不絕的挹注,那就如同本劇提到「在沼澤上種植」一樣是白費力氣的。所以江戶只讓尼德蘭人、中國只讓「澳夷」承諾只經商、不傳教,他們是看得很清楚背後的真正黑手的。
我沒看過原著小說。但就這部電影來講,我總覺得呈現出主軸不明、拖泥帶水的情況。
2017.6.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