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而言,TG 個人極力地否認「伍子胥演義」的真實性。並不是說東周時代沒有「吳越爭霸」這回事,也不是說夫差九淺(句踐)都和堯舜都一樣是虛假的空氣。而是在這個風起雲湧的大時代之下,地處蠻夷瘴厲之地的吳越,文化程度不高。雖然吳公子季札聽得懂華夏的「古典音樂」,卻不代表這群斷髮文身的蠻人們統統都是高貴君子。在巫風迷信的雲霧中,許多被稱作「歷史」的,都只能算是沾上點邊的「傳說」罷了。以下是東漢所流傳的「范蠡傳說」︰
范蠡是一個生於楚國的「傻瓜」,鄉人們都以為這小子是個神經病,少惹為妙。楚國宛縣有一位縣令,名叫文種,上任不久,某天心血來潮,掐指一算,推測出他的縣內出了個聖人,很想過去結交。他逐漸縮小搜尋範圍,最後找到了范府。
此時,有個骯髒的瘋小子范蠡,蹲在圍牆邊的狗洞中,朝著文種一行人大聲狂吠,好像隨時要撲上來咬人。侍衛見了,甩起衣服要抽打這個瘋子。文種阻止侍衛,說︰「別打他。今天我來到這裡,感受到聖人之氣,所以一定要見到聖人。我聽說狗會朝著人吠。而這個人向我作狗吠,代表他把我當成人看待。」於是文種向這瘋小子范蠡作揖行禮。但范蠡卻理都不理。
侍衛向文種說︰「范蠡是瘋子,從小他就這樣瘋瘋顛顛的。」
文種笑著說︰「我聽說一個賢達的士人,一定會故意假裝瘋狂來讓人譏笑。胸中懷有獨特明智見解的人,在外表舉止一定會刻意讓人毀謗。所以,他就是我要找的聖人呀。」范蠡鑽入狗洞,躲回家裡,拒絕見客。但文種三天兩頭都駕車來訪,堅持一定要與他晤談。
後來范蠡知道時刻已到,再也不逃避,於是向他的嫂嫂說︰「今天我有客人來訪。麻煩嫂子借我一套大哥的衣服穿穿。」范蠡經過一番梳洗整裝,打扮得人模人樣,舉止文雅。家裡的人全都感到訝異︰瘋小子居然變得正常了!
文種和范蠡見面。范蠡向文種陳述霸王之道,兩人志合意同,分析天下大事,談了整整一天。他們觀氣,知道霸王的朕兆出現在東南方,於是文種便拋棄了縣令官位,兩人離開楚國,同往東南方而去,希望能夠臣事那邊的新出霸王。
他們先來到吳國。有人建議他們去投靠伍子胥。但范蠡認為,當今的吳王闔閭,全心信任這個白髮宰相。如果他們入吳,頂多只是伍氏的幕僚,難有一番作為。
於是他們離開吳國,來到越國。這個越國的國王「九淺」,原本不過是山澤部落的酋邦頭領,他聽到楚國來了兩個高級知識分子,高高興興地出面迎接文范二人。越王九淺將國政交給他們倆,由文種整頓越國內政,范蠡主持越國外交,將越國治理得很好,終於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了。
===
接下來的故事,我們大概都知道。九淺打死吳王闔閭,然後繼任的吳王夫差為父報仇,把越王九淺殺到只剩下一口氣。九淺裝烏龜,夫差心軟放了他。夫差愈打愈猛,北上與華夏諸國爭霸,攻得(姜姓)齊國人哭爹喊娘,甚至還跑去和(姬姓)晉國搶聯合國秘書長的位置。東周王朝的二本柱「姬姓」、「姜姓」,全都得乖乖地服從這位不可一世的吳國新霸主。
但好景不常。口袋不夠深,一下子便從雲端跌入地獄。九淺用了范蠡等人的計謀,造成吳國朝廷內鬨,伍子胥遭夫差賜死。趁著夫差和晉國人吵架之時(前 482 年),越國起兵,從後方狠狠地捅了吳國的後門。
吳國的「太宰嚭」守國。吳國留守的部隊不足,兵糧也不夠。范蠡堅持緩攻慢打,讓缺糧缺兵的吳國自行瓦解。後來果真如其所料,太宰嚭的部隊,三個月就完全崩潰了。即使夫差氣急敗壞地從北方趕回,局勢卻只有愈來愈糟,國土城池愈來愈少。九年後,夫差被逼到自殺,吳國滅亡。
===
TG 一直覺得,吳越爭霸的事蹟,若放在東周華夏歷史架構的重要性上,其實是有點被「誇大」的。就像是英國人美國人最愛講的,不列顛島上那支「消失的羅馬軍團」(番號為「第七西班牙」)一樣,由於電影和小說的創作太多了,也讓現代某些歷史宅們把它當一回事。時代進程是連續的,端看後人如何聚焦罷了。
吳越春秋傳說,具有一切「好故事」的元素︰這裡頭出現的角色數量有限,重要人物的形象確定,重要橋段數目不多,時間延續不長;和亞里斯多德 在《詩論》裡所講的「好戲劇」理論,已經差不多具備完整了。因此和同時期紛擾不已的華夏列國相比,吳越春秋比較容易粹取出「樣板戲」,所以一直是當代人士愛用的典故;一直到漢朝,仍然提供了絕佳的歷史創作題材。
上回 TG 扯那風林火山的「孫武」就已經談到,在這麼多的歷史事件當中,摻了太多「小說家竄入」的情節了。吳王闔閭攻吳,不止是伍子胥的功勞,在當時的國際局勢之下,楚國早已惹得淮泗諸國的怨恨,再加上晉國自始至終的背後支援,才能讓伍子胥成功地復仇。看國際槓桿,有時最忌諱「因人成事」,以為某某人主持就會成功、某某人主政就一定失敗。如果吳國當時真有那麼強,那麼在楚國奇蹟似地復國後,伍子胥怎麼就不會想再次攻入楚國?光只鞭打仇人屍體有什麼用?直接把仇人的子孫滅光不是更加痛快?再退一步來講,用符合當時的文明復仇方式,伍子胥好歹要幫著故主「太子建」(當時依然健在),爭取坐上楚國的王位,讓楚國成為吳國的附庸傀儡,對「吳子胥–闔閭」這對君臣而言,不是更好嗎?
TG 的答案很簡單︰國際局勢使然。吳國不能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從這裡再推衍一層下去。所謂的列強局勢,就是每個政府的執政團隊中,都會有各種偏向的利益團體代表。上回扯淡過,伍子胥在吳國朝廷中的立場,一定是「反楚派」,也應該是「親晉派」。在闔閭一朝中,伍子胥能夠完全宰制著吳國的「反楚」外交政策。
但闔閭戰死,夫差即位立刻成功向越國復仇。之後,吳國對越國的外交政策,便出現了不同的新局面與想法。其中一種,以伍子胥為代表,也就是「反越派」,主張一勞永逸,直接滅掉越國。但相信國王夫差有自己的想法,他透過太宰嚭之口,生出另一個新的方針派別,也就是「親越派」的成立,將越國收為吳國附庸。只要我們別用事後諸葛的態度,在事件發展的當時來看,「親越」、「反越」兩方針,並沒有絕對的優劣或道德高下之別,只是朝廷中多一個的吵架理由罷了。
很明顯地,「吳王夫差–太宰嚭」的這一派(親越),逐漸壓過了先王重臣伍子胥一派(反越)。其實這還是歷史中屢見不鮮的花招︰新登位的皇帝,總得想辦法壓制前朝老臣,並成立直屬的新權貴。
夫差–太宰嚭除了「親越」之外,由他們後來的行為我們可以知道,他們有著進入中原爭霸的野心,所以親越派的外交政策,便與「反齊」包在一起 了。在這種情況下,假如「親越政策」成功的話,便可以讓夫差沒有後顧之憂,積極北上。所以我們根本不用把太宰嚭給罵到翻、譙到暴,因為那是不公平的。
至於壓垮伍子胥的最後一根稻草,TG 相信和他的「親齊」方針有關︰伍子胥將他的兒子派駐齊國,代表伍氏個人與齊國交好的關係。而國王夫差,卻正好要北伐齊國,以建立他自己的功業,明擺著的是君臣立場完全相 左。後來我們還知道,耶呵,夫差居然還打贏了齊國(加上子貢幫的忙),如此一來,這個通敵的老頭子還有什麼話好說嗎?大勢已去,所以伍子胥最後只能乖乖地自殺唄。
===
伍子胥一輩子都是鐵桿的「反楚派」;但越國問題,對吳國而言,倒是可以借力使力的槓桿,為什麼伍子胥要與新王作對,如此堅決反對越國?如果答案說是伍子胥「早知道」越王九淺不老實,TG 拒絕相信。最合理的答案,是「越國是楚國的代理人」。正如晉國為了搞楚國,背後支助吳國捅楚國後門。楚國為了搞吳國,當然也會在背後支助越國去捅吳國後門。這是公開秘密,天下皆知。伍子胥恨楚國,當然也恨楚國派來扯他後腿的越國。
但新世代的夫差,想法可不一像。他的爭霸之路,可以和老爹一像「西進」(反楚),也可以自行開發新的道路「北進」(反齊)。對他而言,老爹滅楚的功蹟是老爹的,後來楚國也老實了好一陣子,對夫差沒有太大的威脅,夫差要的是他自己的功蹟。所以,他何不來個外交轉向,順便甩掉那堆討厭的前朝伍氏重臣︰「寡人決定伐齊。」反正,老大哥晉國,當然也不會反對吳國打齊國;吳魯「違禮」而同姓通婚,也是這種外交環境下的必然行為(別再罵愛國的孔子「為尊者諱」了……)。更何況,吳國還有一支「慶忌」流亡王室正待在齊國,夫差消滅那些躲在齊國尋求政治庇護的堂哥們,同樣是非常重要的課題︰伐齊之行,即正義之師。
===
再回到范蠡的話題。
范蠡當傻瓜、學狗叫,在傳記或歷史層面上,一定是假的,當作趣味讀一讀就好,不值得太認真。比較值得注意的,還是范蠡文種的出身︰他們都是楚國人。我們在故事中知道,范蠡和文種都有家室的,而吳國原本就以入寇楚國,作為他們進入歷史時代的傳統事業。要是這范蠡文種這兩位仁兄,真的棄家潛逃到吳國去,楚國政府知道後,怎麼能放過他們和他們的家屬呢?想當年,伍子胥白髮過昭關、九死一生才能逃離楚國,怎麼才過沒多久,范蠡文種離家投敵,就和進自家廚房一樣容易?真要如此,想必「叛賊范蠡」的大嫂遭到官員逮捕,她在臨死之前應該會後悔︰「喵的,早知道就不借你衣服穿了!」
所以,范蠡文種,若真要有其人其事,則他們在歷史上的合理形象,就是楚國派駐越國的「特使」,為的就是施行楚國「聯越制吳」的政策。《越絕書》說他們先入吳、再入越,其實是「小說家言」罷了。他們原本就是要去越國的……
目前流傳的范蠡故事,幾乎都是傳奇性高、真實性低。姑且不說他沒事就滿口陰陽觀氣風角,連他幫著九淺滅亡吳國之後,還能先跑去當「鴟夷子皮」、後來又跑去當「陶朱公」,好像全天下的人都是白痴,只有他一人會做生意,不管到哪裡,總是總是成了天下鉅富,連「千金之子不死於市」都是他的智慧財產權。老話一句︰假的。這都是後人把一大堆事蹟,全都套到這位古代名人身上的。
===
但如果將一切都打成假的,倒也沒什麼了不起,反正我們一輩子等不到時光機的發明,死鴨子賴皮,怎麼講都可以。真正有趣的,還是要探討我們手中的假貨,「為什麼」造假要造成這個模樣?
唐代時有流行一部道家之書,叫作《文子》。《今本.文子》的內容,大意就是在講「道家治國之道」,體裁多以「兩人對談」的方式構成︰文子問,老子答。這裡的「文子」,相傳是「老子李聃」的學生,所以全書便以師生問答方式寫成。不過,這裡的「文子」是誰?老實說,從來沒人知道,有人說是「孟嘗君田文」。反正道家人物的歷史,原本就是一筆糊塗帳(儒家在歷史這方面真的比他們強……)。更麻煩的是,在清末小學訓詁大興時,《文子》被打入「偽書」之林,於是《文子》這種假貨,到了後來根本就沒什麼人想要讀了……
但 1973 年從河北定州漢墓中,出土了一批「八角廊漢簡」,裡頭居然出了一部《文子》殘簡。對比裡頭的文句用字,證明在秦漢年間,的的確確有這麼一本書的存在。從此《文子》的偽書疑雲終於開朗。
《八角廊漢簡.文子》的內容雖然殘阞難以通讀,卻從當中可供比對的詞句片斷中,卻出現一項相當有趣的古今差異。《今本.文子》中的「文子問、老子答」,《漢簡本.文子》全都成了「平王問、文子答」,這裡的「文子」地位,儼然成了一位尊貴的「平王之師」。《簡本.文子》中只見「帝師文子」,和《今本.文子》中的「老聃學生文子」完全不同。
這項差異,有什麼啟示嗎?啟示太大了。文子,按照先秦諸子的命名,他的姓氏當然是「文」。東周時代叫「平王」雖然有好幾個,但「姓文的人」和「平王」組合,最容易讓人聯想到的,就是「文種」和「楚平王」!
前面談到過,世傳的「范蠡文種入越」,放在國際情勢上,就是楚國為了捅吳國後門。吳國入寇楚國,差不多就從楚共王(也就是夏姬和申公私奔事件之後)開始,到了「楚平王」時代(也就是吳王僚、吳王闔閭在任期間)最為嚴重。因此,這位「楚平王之師——文先生」,非常可能為楚國派駐越國的全權外交大使,也就是後來通行傳奇故事中「文種」的原型。這位楚平王,也正是殺了伍子胥父兄的同一位。楚平王、伍子胥、闔閭、文種,全都在同一歷史舞台上演出。
越王九淺手裡下,「范蠡」的名字都與「文種」並列。所以 TG 認為「傻瓜范蠡」的故事是假的。「范蠡」一名,原來只不過是個綽號、渾名,來自於楚國東界的「彭蠡」的轉音,也就是古代的「彭蠡澤」。這是古代位於長江中游的一片大湖澤,後來到了秦漢年代才逐漸排乾,到今天僅剩下的即「鄱陽湖」;可見江山易改,地理也環境會隨時間而改變的。因此由「楚國文種御一行」所帶來越國的「開發指導教練團」(長江一號),所連結的正是「彭蠡/范蠡」之類的綽號。
等到吳王夫差太過囂張,忘恩負義,惹毛了大哥晉國,這時的國際情勢,反倒對越國有利了。此時,由楚國背後支援的「彭蠡教練團」所訓練好的越國部隊,一舉而出,就這麼樣地消滅掉得意忘形的吳王夫差。
《史記》裡記載到,范蠡總結吳越之事的︰「會稽之事,天以越賜吳,吳不取。今以吳賜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天與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 其則不遠……」這正是「黃老道術」的精髓。「黃老道」可不是教人修身養性(修身養性的,是純化之後的「老莊道」……),而是叫統治者該殺就殺、該賞就賞︰ 「奪而無予,國不遂亡。不盡天極,衰者復昌。誅禁不當,反受其殃。禁伐當罪當亡,必墟其國。」平清盛不殺源賴朝,等源賴朝長大後,就殺盡你平家上下雞犬不留。
因此「道家之書」《文子》,正是文種(范蠡)的學說。這個學派在現實世界的代表作,也正是吳越爭霸、吳亡越興這個歷史舞台的背後意識指導理論。
===
TG 這篇冗長雜文的結論,其實只有兩點︰
1. 范蠡文種故事,反映的是楚國派駐越國、用來打擊吳國的國際角力鬥爭。不一定要有真實的人名。
2. 吳越爭霸故事的流行,是「黃老道術」學派的宣揚結果。
2015.12.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