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6日 星期六

【讀後小感】《說真相的勇氣》

這兩天將這部經濟學人的「聊天」專書《說真相的勇氣︰芝加哥經濟學人與大法官的反常識對話錄》給讀完了。雖然這是一部厚達五百頁的書,但實際上所討論的議題若分開來細談,或許可以擴大到兩三倍以上的篇幅。對我這枚非經濟專科出身的歐吉桑,總的來說,這是一部以讚同市場經濟學的兩位知識份子之間的對話錄。
 
我從小便自認是個歷史宅。但即使談歷史,用各種不同觀點來詮釋便常常會得出南轅北轍的結論。但在出社會成了歐吉桑之後,我便逐漸揚棄了最單純的「道德史觀」,發現許多眼前的一堆「不公不義」,放在「經濟史觀」之下便完全改觀。簡單地說,「經濟學」不過就是人類的「心理學」的一種特化變型;如果不能拿經濟來看歷史與眼前的現況,光會幻想那從不存在的「道德光芒」,在智識上是很難有更進步的空間的。因此我今天有個感觸︰不懂經濟學,就別妄想談社會學或歷史學。
 
回到本書。這部《說真相的勇氣》所談的主題非常多,有婚姻、器官捐贈買賣、垃圾食品、公司執行長的高薪、天災保險、死刑、國家安全,無所不談。但本書既然是由「芝加哥學派」的代表,因此當中便特別以「自由經濟學」為貫穿全書的主軸,提倡讓人民自已作決定、反對凡事交由政府作出最沒有效率的安排分配。但要達成這種境況,政府便需要「降低資訊成本」,也就是要讓人民擁有足夠的知識水準與資訊來作判斷。所以本書作者便不認為「器官買賣」是什麼重罪,而頒布反式脂肪使用禁令更是糟糕的作法。大體上來說,所有帶著「悲天憫人」的胸懷、期盼政府擁有「良善動機」的作法,本書大多不予認同。
 
本書有一段令我覺得十分有趣的,是「文化習慣」也可以用「經濟」觀點來分析︰當成本與時間呈負相關、效益與時間呈正相關時,「習慣」便出現了。如果社會上已有某種通行的慣例,則在其中的任何人要維持該行為的成本很低、效益很高,也使得習慣不容易改變;一旦要作改變,便給付出更高的成本,而效益不見得更好。本書提到法國人的排外習慣,如果一個人從小便認同於法國的文化自豪、抗拒外國的文化,那麼堅持該信念的成本是很低廉的;若想要改變(比如在公開場合用英語談貿易),將付出更高的成本與更小的效益(法國總統起身退場抗議)。
 
不禁想到鬼島在這二十多年來的「認同」轉變。想當年自己年幼時,整個島內從來未對於自身的文化有什麼疑慮,頂多就是跟柏楊罵醬缸、跟李敖罵 KMT 罷了,改變的成本非常之高、效益非常差。今天,由於「反中愛台」已經成了政界的主流之後,跟隨潮流而「覺醒」不僅成本降低,而且還可以有機會暴得大名,何樂而不為?由經濟分析來看,鬼島今天的「文化微革命」是非常符合成本與效益比的。
 
至於本書也有談到「大政府」與「小政府」的特色。自然地,以芝加哥這幫人的理念,「小政府」才是效率的代表,所以作者認為「兩德統一」不是件好事,應該以「東西德簽定自由貿易交流協定」,才是對雙方的「經濟層面」都是最好的作法(呵呵……鬼島的大腸覺醒主旨,反倒是訴求激進左膠的禁止一切交流)。然而,若談到「軍事武力」,一般而言,小政府是無法抵抗大政府的,作者並未對此有更進一步的解答——因為「效用(Utility/人民的爽度)」永遠是最難估價的。
 
值得一看的書。
2017.10.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