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這本書時,除了讓我獲得一些先前不清楚的知識之外,更令自己心中不斷響起「警戒」︰這種「自我追尋與獲取樂趣」的文章,在讀者眼中究竟是什麼模樣。
沒有不對的書,只有不適合的人。本書的寫作風格,比較像是作者的個人搜尋與體悟,所以文中沒事就「哇!」來「哇!」去的驚嘆,或是不斷地描述他詢問某人(問翁佳音的次數最多,所以翁先生應該有權力可以掛名為共同作者……)的過程。也就是說,本書的「個人故事情節性」比「智識/資料性」更強。當然,為了寫給一般非專業本科的大眾書籍,原本就必須降低學術筆法的純粹資料堆積。但這之間的平衡性究竟如何,或許是很難拿捏的一件工夫。
我自己以前在寫部落格時,應該也是如此︰自己讀來很過癮(因為可以不斷回憶自我的搜索與心理滿足過程),但在今天人民資訊大爆炸的年代,讀者可不一定會想跟作者一起花時間沈溺在對方的心情中。
2017.2.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