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8日 星期五

【讀後小感】蕭啟慶的《蒙元史新研》

我的中古之後歷史常識很差。前一陣子聽了某集的《羅輯思維》,主持人講了一大堆蒙元帝國統治時的好話,並丟出一個叫作「蒙古的自由主義」的莫名詞彙。實際上,我乍聽之下是十分不爽的。在我這個充滿混凝土的大腦裡,元朝分明就是殘暴的統治王朝嘛,將一切想得到的髒字眼丟得它也毫不為過。

後來,我上圖書館找了幾本蒙元史的書來看,有深有淺、有專研有簡介,之後我才發現到,呃呵!元朝治理漢人,還真的沒有我過去所想像的如此不堪哩。我也才又發現到一個重點︰蒙元統治會帶來如此負面的形象,還是跟「記錄歷史者的立場」有很大的關係。這正是我多年前研讀皇帝「尼祿(Nero)」時所得到的啟發。

這本《蒙元史新研》是屬於「小題大作」的研究論文合輯。作者蕭啟慶先生,從各個不同的主題切入研究蒙元史的各個面相。總體說來,我在閱讀時所得到的最大新知,即蒙古人進入中國領域之後,是擁有相當大的「兼容並蓄」的胸襟的。過去我所讀到的「漢民族道德主義」之下,總愛說「蒙古人不漢化,所以國祚短;金人滿人願意漢化,所以享國長」,其實這是錯誤的說法。重點正如前段所說的,因為蒙古人不搞科舉,所以只會讀聖賢書與參加考試的漢人,沒有當官的機會——既然你不讓我入伙、不給我分享權力,所以我當然要用我的筆來污蔑你了。

實際上,元朝建立之後,蒙古人所帶來的是一種「封建制」,也就是讓蒙古王親貴族將中原內地的某些區域畫分為其采邑領地。這其實一點都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漢朝就有所謂的「食邑」、「湯沐邑」,而後又有權臣巨賈或土豪的「蔭戶」。因此就一般農民佃戶的觀點,不過只是將老闆從漢人換成了蒙古人罷了。哪來那麼多的「悲情」可言?更何況,蒙古人是真正的搞「封建」——權力下放,不像傳統漢人皇權概念下的「多重租稅制度(理論上要上繳中央,但實際上中間各層都有盤剝)」,對傳統「貧下中農道德史觀」下,蒙古人反倒更像是「聖王」了哩!

至於說蒙古人不願漢化,本書列舉了不少事蹟證明,事實上並非如此。蒙元朝在中央建有國子學,願意收納各方的子弟,學習蒙古語或漢語,悉聽尊便。而朝廷對於文化方面,儒道釋各種宗教,兼容並蓄。以致到了中晚期,蒙古人當中能作漢文詩詞的亦不在少數。此外,蒙漢通婚,也從來沒有什麼禁忌。各地的「漢人世侯」,除了有地方的軍政大權之外,終元一代,也都願意支持這個多元民族的王朝。所以作者認為,蒙古人當然沒有進行所謂的「漢化」,反倒是以更開闊的心胸來進行所謂的「涵化(acculturation)」——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裡只明白地講「階級」,而完全沒有「民族」的概念在裡頭。

當然,蒙元的制度也並非完美無瑕。蒙元王朝仍有擴張自己的野心,於是他們對於「財政」的抓取是不餘遺力的,也因此會出現「聚斂之臣」崛起的弊端。此外,正是由於蒙古統治者仍無法擺脫封建的分權思維,因此短短的八十年內,每每在繼位時刻便出現了慘烈血腥的皇位鬥爭。(相較之下,一路中央集權到底的明朝,除明成祖奪姪子的皇位事件外,竟沒出現真正的繼位戰爭……)中央長期不穩,控制力消退,於是最後便給了各地土豪們一個絕佳的擴張機會了。

相當值得細細閱讀的好書。
2016.3.19
 蒙元史新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