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9日 星期六

【讀後小感】林滿紅的《銀線︰十九世紀的世界與中國》

這是最近讀過的幾本好書之一。雖然本書屬於「專業論文」作品,但臭老九總得假裝努力一番,盡可能地跟上正統學術的腳步。

總體上說來,本書作者是從更大的時間跨度與經濟規模,來討論十九世紀「全球銀荒」所造成的清代中國現象。更進一步地說,是由於拉丁美洲的獨立戰爭,造成原本供應以中國為主的全球貿易市場出現了危機。

過去的教科書與一般對清代經濟的觀點,總認為中國民間吸食「鴉片」,才造成中國白銀外流,連帶揚起了一連串國內的經濟危機。但作者由更長尺度的數據爬梳,認為鴉片貿易(以及其後的鴉片戰爭)不是清朝白銀外流的主因。更深一層的原因,還是由於當時的白銀不足所造成的全球經濟蕭條,而中國卻又將外來白銀作為最主要的國際通貨,使得白銀自然容易流出中國以進行國際上的「套匯」。另一方面,歐洲經濟蕭條也同時讓非必要性的生絲茶葉消費退縮,使得外國進口中國貨物也跟著萎縮。

本書用了 1850 年後的數據顯示,當拉美白銀恢復供應,國際貿易重新活絡之後,白銀再度流入中國——此時已打過了鴉片戰爭,所以若照傳統的解釋,鴉片貿易「半合法化」,理應將中國最後一丁點的白銀都「榨乾」才對。但實情絕非如此,因此若探討清朝政府的白銀庫存問題,鴉片並不是真正的主因。更何況,當年主其事的林則徐也絕非不懂「銀貴錢賤」的原因,所以他曾提出「國內自種鴉片」的方案。

除此之外,本書也同時探討了,面對十九世紀初的國內經濟危機,中國的知識菁英們是如何看待問題並提出解決的方案。作者所爬梳出來的材料顯示,所謂的「干預派」與「放任派」(作者為方便而命名),他們彼此之間的援引與詰難,雖然在乍看之下時時顯出空泛的詞彙,然而當中所探討的貨幣與經濟現象,與廿世紀以來的西方經濟學派,處處者找得到相同的類比。可見得在清代中葉之後,身處於國際經濟的大環境之下,政治菁英們絕對不是我們所幻想得那般「腐敗的滿清」形象。

在中等學校以下教育中,將許多歷史詮釋給「簡化」是有其必要的——即使那是「首辨忠奸賢愚」的糟糕作法。然而,若想要更深切地瞭解歷史,將柏楊式的道德拋棄,不斷地由各種務實的觀點來重新觀看,會發現歷史愈讀愈有趣、莫名的火氣也愈來愈少了。
2016.5.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