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好奇於圖書館新書的書名,於是便將這本收錄八篇論與一篇編者導論的《清帝國性質的再商榷︰回應新清史》給借回來讀。讀了一陣子之後才發現,原來這本書是用來「吵架」用的!這裡頭的九篇長短不一的文章中,有一半是為了「反駁」而寫的。他們所反駁的主題,是美國所搞出來的一個歷史學派「新清史」。
簡單說來,「新清史」就是要將處理清朝的歷史的主軸線,脫離我們所習慣的傳統觀點,而要將清朝統治者,看作是中亞征服王朝之一。然後,清朝統治者為了統治的方便,「順便」再兼任一下中原漢人的皇帝罷了。
實際上,我覺得這場爭論很無聊,不論是支持者或反對者的再度推衍。「新清史」的基本架構,我覺得並沒有什麼不好︰如果能從當中挖出更多的「征服王朝的中亞經略史料」,這一定是歷史研究的一大好事,讓人從另一觀點來盡可能地還原真相。然而,支持者的工作似乎並不志於此,而是朝著當代政治意識形態來遷移,也就是「傳統清史研究建構的漢化觀點是荒謬的」、「反漢族沙文主義」、「清朝非中國論」、「清朝本是帝國主義者、非受侵略的帝國主義受害者」的方向前進,甚至於有些英美學者可以以此來證明「東突/圖博自古不屬於中國」的歷史證據。
至於反對者(也就是本書的大多論述)似乎也太小家子氣。由於美國學界搞出了與傳統清史研究不同的思潮,他們就如此容易地被激發起反彈的情緒。歷史研究,不就是從盡可能多的方法與史料,來重建過去的真相嗎?「新清史」把清朝對中原統治貶為「邊疆史」,那就冷眼旁觀這學派能作出多少有用的「非漢文材料」,並加以採集融合,完善傳統史觀;當自己坐擁龐大的漢文史料寶庫資源時,何苦對這群「小朋友」強烈批判呢?
我個人並不是專業學者,沒什麼「大中國/大漢族至上」的思想桎梏。當年在《劍橋中國史》讀到「東漢外戚王朝」與「古羅馬共和政治」在制度上的類比性時,令我感到一陣醍醐灌頂的滋味——當然我也並不因此而丟棄傳統的後漢史料,反倒是以另一種角度來觀看與體會。非傳統的史觀是另一種頻道波段,但原本的材料與研究不可拋廢。
同樣地,我也同意新清史的基本觀點。但我所認同的想法和「漢化」這個支持與反對者所爭執的角度無關,而是更深一層的意義︰統治者如何在文化思想上掌固政權。正如「新清史」所提的,「中國人的皇帝」只是滿洲菁英們在漢人面前「順便」扮演的角色,那麼我便必須同理推論一下,難道「明朝的漢人皇帝」不也是「順便」扮演著漢人的文化道統領袖的角色而已嗎?儒家所謂的「聖王」道統,所謂的漢人皇帝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名符其實地達到,但大夥兒不也都假裝「聖上英明」一番嗎?「新清史」可以嚴格規範清朝皇帝,我也可以用同一標準規範中國歷朝的皇帝與君王——除堯舜禹湯之外,中國無史矣。推衍到最後的結論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切政治思想,全都是一團欺騙,所以我們不用加以深究任何思想上的非物質研究,只需研究「欺騙史」即可。
歷史研究是有趣的,可以多加包容的。但人永遠是時代環境的產物,永遠會為了個人的環境利益而偏重自我、與貶低旁人的競爭理論。身為暴風圈之外的我,只想拉板凳看場好戲罷了。呵呵……
2016.6.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