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寫作方式挺有趣。感覺上,本書很像是「For dummies」的速成包,但當中卻出現非常多的「研究型論文」的討論;有時,同一個話題還會在不同篇章內重複,或連帶出的某個主題放入「下回再解」的情況。令我不禁懷疑,這本書是不是由作者的部落格(blog)文章給重新集結出來的呢?
由生活中的體驗,我一直有個想法,也就是我們人類「對於社會中專有名詞的創造力是有限的」。因此,每當有某支部族移民到新的地區時,這群新到者的命名方式,若不是拿他們原本的故鄉之名沿用,就是將原住民的稱呼生吞活剝地套用。台灣地名自然也不例外——我們這群漢人也絕非特別聰慧或愚鈍,因此台灣的地名,自然有許多是拿原住民(先住民)的名字來用。過去,我受到《台灣通史》的誤導,以為「台灣」一名和地形、甚至於閩南語中的「埋冤」有關。後來才曉得,根本沒有任何關連,純粹是拿原住民的名字,再根據發音的相似,轉化成為我們所熟悉的漢字罷了。任何「望文生義」的努力,不過是去把「沙發」一詞格物格出沙土製程的荒謬而已。
本書令我比較耳目一新的觀點,是作者並不認為日本伊能嘉矩的理論全都正確。具體來講,「基隆」是難得的「純漢人命名」,和 Ketagana 無關。因此台北的古名「大加蚋」,只是平埔族語「看得到海的地方」,並不是真有一個名為「凱達格蘭」的族名總稱。——由於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因此我仍以開放的態度,等待未來學者不斷地詰辯提證。
作者在本書中還有許多令我喜愛的想法。由於台灣這些年來的激進政治意識形態影響,有不少現代關於台灣歷史各方描述的學者,總是不免落入激進的思想主題中。或許真相永遠無法解明,但我由歷史閱讀中所得到的概念,認為「中庸」永遠是最接近事實的態度。本書由許多地名源由所牽涉到的歷史故事,作者並不會像時下主流,特意美化一方或污蔑另一方,總是盡可能地持平敘述。所以在閱讀過程中,我可以安心平順地接受當中的知識。
值得一讀的書。
2016.5.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