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3日 星期三

【讀後小感】阿斯蘭的《革命份子耶穌︰重返拿撒勒人耶穌的生平與時代》

這本書所想要探討的,是「拿撒勒人耶穌」與「耶穌基督」之間的區別;基本上,是想要盡可能地依照「歷史學」的觀點,來重新還原「拿撒勒人耶穌」的面貌。
 
關於「歷史上的耶穌」研究,在歐美至少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所以本書所談到的許多觀點,對我而言並不陌生。比如說,耶穌是以「煽動叛亂罪」被羅馬帝國猶太總督給「明正典刑」誅殺的;後來的基督徒為了在帝國內順利推行宗教,於是便在《福音書》裡幫本丟.皮拉多給開脫得乾乾淨淨了。至於基督教第二、第三代的教會中,雅各(/彼得)與保羅的衝突,本書也多有描寫與討論。
 
但這本書中最令我感到獲益良多的,是作者在第一部中論述到猶太地區的歷史背景與脈絡。在猶太王國臣服於羅馬之後,這個地區的社會狀況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原本以農牧為主的經濟生活,在羅馬文明進入之後,「城市生活」興起;這同時也伴隨著貧富差距的增大。當貧窮人口比例極劇加大、卻又沒有其它環境加以抒解之後,經濟生活的挫折與剝離感,再搭配著宗教與民族情感外衣包裝,使得公元前後兩個世紀之間,只要一遇偶發事件或收成因素,猶太各地總是不斷地爆發叛變。因此在這種情境之下,各式各樣的宣傳都能吸引一大群貧窮階級的追隨者;耶穌並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彌賽亞,他是一連串反抗羅馬與猶太聖殿貴族統治者當中的一個。
 
正如作者所說的,想要完全還原歷史上的「拿撒勒人耶穌」是非常困難的。作者對於「約瑟夫斯(Flavius Josephus)」的史料偏重許多,但約瑟夫斯的史料只能將當時的猶太傳統與社會現況作出描述,無法重建耶穌個人的經歷——因此作者只能將《新約》與其它基督教的材料重新爬梳,篩選出最切合歷史學的樣貌。在耶穌派的觀點之下,皮拉多絕對不是個「好人」,約瑟夫斯敘述他是個殘暴的總督——不過卻是歷任總督裡最有才幹的一個——遇到任何「叛國」的嫌犯,屠殺無赦便是。但其後的猶太行省的總督,一任比一任更加無能,導致猶太與羅馬的衝突愈演愈烈,乃至於耶路撒冷最後被完全滅毀。至於〈福音書〉裡一堆歷史上的「謊言」,也由於本書所設定的讀者是羅馬人,而且成書時猶太國家也被毀滅了,因此這幾篇傳奇也就被誤作成史料而流傳下來了……
 
也正是由於耶路撒冷在 70 年被羅馬攻破的緣故,「基督教」便與他的創始者(耶穌、雅各)的強烈猶太民族色彩分道揚鑣。作者在書中曾提到,可能連出身為鄉下的猶太農民耶穌本人,都聽不懂後來保羅所談的基督教了。
 
很值得細細閱讀的書。
2017.4.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