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2日 星期五

【讀後小感】《帖木兒之後》

在病中將這本厚重的《帖木兒之後︰一四○五~二○○○年全球帝國史》給啃完了。整體說來,這是一部「夾敘夾論」的全球近代通史書籍。
 
本書作者 John Darwin 在全書中的主旨,是想駁斥歐美長久以來的世界史觀,揚棄「歐洲中心論」、「亞非諸國停滯論」,詳述全球各地域的發展與成就。確實,雖然目前歐美史學界的「歐洲白人至上」還是隨處可見的流派;但這些年來,將視野放寬,正視世界各處的歷史,已經逐漸納入「人類全史」的統論之中了。如果談論通史,還是用戲劇化的角度,將葡西荷英諸英雄的海權發展作為劇情主軸(荷蘭商人的吵架事件比成吉思汗的征服更重要……),這種觀點早就該貶為偏狹的「小歷史」作品了。簡單說來,「每個地方的人都很拼命過活」,不是只有歐洲人才是人類。
 
本書的另一個重點,則是提出人類歷史當中的「帝國是常態」。承繼前一段的重點,由於歐洲(再嚴格說來是西歐)的中古屬於封建社會,因此當歐洲白人展開大航海貿易時才蹦出的商業軍事文化「帝國」,對傳統歐美學者有戲劇性的「帝國開啟」的時間變化。但若睽諸廣大的亞洲,人類原本一直都在各地興起各式各樣的帝國組織——見多不怪。《帖木兒之後》一書裡,作者依著時間順序,讓讀者看清楚,在西北歐洲自我感覺良好地在進步時,亞洲各處群雄勢力以更廣大、更全面性的規模建立起來來往往的「帝國」。即使在十八世紀所謂的歐洲興起,西北歐洲的生產力與富裕程度,仍難以與亞洲諸帝國相抗衡。
 
當然,由於本書書寫的範圍與立論十分龐大,許多細節便不可能太過精確描述。但在大體的方向上,這種「把全世界人類當人類」的書寫方式,避開歐美傳統的道德史觀、進化史觀,我認為應該是值得肯定的。
 
至於談到「殖民」,作者認為在十九世紀以來,只有英國對於印度的統治才稱得上是一種「特例」。而英國能成功殖民印度,也絕非印度人的退化與停滯——恰恰相反,正是印度人長內以來願意接來外來刺激與改變,才能讓英國找到施力點與當地的合作對象。我們心中那種「邪惡大魔王可以憑藉強權與暴力遂行統治意願」,根本不可能是事實。而另一項瘋狂殖民熱潮,則是十九世紀末歐洲列張瓜分非洲一事,作者則認為南撒哈拉非洲長期以來由於人口數少、社會組織程度不足,再加上歐洲人「和平協力」,才得以讓非洲成為全面遭受殖民的地區。
 
十分有意思的書。值得分段細細研讀。
2018.8.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