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 vs 五千年」?不,只有「三百年」。
這是一本介紹中西「火藥軍事史」的專書。作者歐陽泰寫過幾本書,我覺得都非常具有啟發性。比起史景遷那種專事溫吞爬資料的寫作而言,作者同時在「找資料」與「起論述」的功力更勝一籌。
以我自己長成過程中的受教而言,針對中西歷史發展的軌跡,大概都會從明朝放棄海權(鄭和下西洋的終結)開始「罵」起,然後一路罵到清末民初的中國積弱;用個大概的時間來講,差不多就是「近五百年」為期︰此時歐洲搞起大航海大躍進,東亞則是固步保守。然而,隨著近年來出版的新論述愈來愈多才發現,這種根源自歐洲中心的自信「五百年」理論,其實並不正確。明代中葉之後的「世界觀」,並非如過去的想像一樣自絕於外,而是積極努力地順應新時代,明末與清初的官員絲毫不介意採用外國的新技術。具體到本書的「火藥時代」的軍事發展,中國的槍炮技術雖然初接觸時有些落後,但仍能很迅速地追上最新科技,接連打敗葡萄牙、荷蘭、俄國,可以說是「均勢」的局面。歐洲的殖民事業,在東亞大陸是完全施展不開來的。
作者認為,直到乾隆朝的中期——作者大略定義的年份是 1760——中國進入了「清朝大和平(The Great Qing Peace)」,而歐洲則是戰亂頻仍,在生存壓力下不斷地發展出新科技、以及更基礎的科學革命(數學物理化學的進步),這才是中西軍事史上的「大分流」時期。等到八十年後的 1840 年鴉片戰爭期間,中國才發覺想要迎頭追上,居然連「制器之器」(製造精密規格產品的一切相關機器)都需重頭開始,乃至於跌跌撞撞辛勤了一百多年,才重新在現代站起。本書認為,過去我們總愛由歐洲人的觀點批評中國文化(特別是最大箭靶子的儒家)的根基不如西方的「進取」,這應該是錯誤的。歐陽泰是可以直接由完善的中文資料中尋找出證據(其實我們老早就知道的),宋代明代、乃至於清末的中興名臣等,從來就不畏懼「論兵」、甚至是對一切實用的「奇技淫巧」興趣高張侃侃而談。至於這種軍事大分流的現象,只能由中西社會所面對的不同環境來作合理論述。
這是一部很精彩的書。本書作者貫通的中西史料,不像前幾代的西方漢學家,不會刻意地褒此貶彼,而是將「中國史」也納入「世界史」的一部分(是的,過去的歐美學者是將「歐洲史」作為人類世界史的發展常軌標準,「中國史」則是作為「他者」的特殊番外篇章……)。此外,作者對「城牆」的研究(中國傳統城牆超厚,近代早期之前並沒有像歐洲人開發轟牆火砲的動機,並弄出了「文藝復興堡/稜堡」的堅強堡壘工稱技術),十分值得細細研讀。
2018.7.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