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觸到這位活躍於十三世紀歐洲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Frederic II)」,是在我首次系統性地閱讀歐洲十字軍東征的歷史小說《奉主之名》中所讀到的︰有一位十分「奇葩」的歐洲十字軍領導人,利用外交談判手法,不流一滴血,便將基督教的聖地耶路撒冷從穆斯林手中給「收回」。達成如此巨大的功績,但該領導人卻被羅馬教皇給宣告「破門」,而他也絲毫不以為意繼續和伊斯蘭人成為好友——這真是一樁中古宗教戰爭中最不可思議的怪事。發現到日本歷史作家鹽野七生有為這位皇帝寫了一套書(中信出版的簡中譯本),於是便網購入手閱讀。
如同我一直以來為鹽野女士作品的看法,與其說是在「硬核研究」,不如說她的書是「帶領讀者、幫你讀書」的入門性作品。畢竟大部分的人都不是以歷史研究作為職涯專科的,史料浩瀚、題材繁大,我們不可能有如此心力精通一切主題。所以透過鹽野的書,至少可以先為讀者對該主題有了第一步的踏入。也因此,我們必須瞭解這本《皇帝腓特烈二世的故事》中的分析與評論,不可能全都能符合研究的標準。
本書比較像是「傳記」型的書,講述這位特立獨行皇帝「腓特烈二世」的一生與其時代的背景。腓特烈的前半生十分坎坷並具有戲劇性,他身為德意志皇帝父親與羅曼西里里母親的唯一嫡子,但父母早逝,在成年之前只是一個沒人理會的孤兒,他所繼承的血統無法為他在封建土豪遍地的局面下發揮任何作用,但也讓他在西西里宮廷裡自由自在地長成,接觸世界各地前來貿易的人們。後來的歐洲情勢變化,少年腓特烈抓緊機會,與教皇利益結合,一步步地掌握與取回他的母親(西西里王國)與父親(史瓦本公爵/日耳曼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地位。
腓特烈在歷史上最受人注目的(無論是欣賞與痛斥),是在他受加冕成為皇帝之後的行為。在他卅歲鞏固權力之後,接下來的大半人生,都在與多位教皇進行各式各樣的鬥爭(文鬥、武鬥)。教皇要求皇帝實踐承諾,派兵到東方收回聖地,但腓特烈卻一再拖延,搞得教皇連續宣布兩次「開除教籍」的強烈處分,而皇帝也就這麼不急不徐地帶著自己的壯盛軍隊來到了阿卡,展示武力,讓在開羅的阿尤布蘇丹(撒拉丁的姪子阿爾–卡米勒)感受壓力,以條約方式將聖城耶路撒冷交給腓特烈。此前的多次東征,基督教士兵們鏖戰激烈戰果有限(包括最有名的英雄獅心王理查),但這位遭到破門的教皇卻似乎以漫不經心的態度便從蘇丹手中拿到了聖城的市鑰,這只能讓教皇更氣打不一處出來。
腓特烈回國之後,花了他餘下的生命在鞏固他的領地統治︰編定法典、培育中樞官僚人才,將他在日耳曼與南義西西里統合成王權控制的國度。但皇帝的強勢,與教皇的利益有所衝突︰教皇希望他的周邊鄰國政治分裂,不會有統一的強權威脅羅馬教皇的直轄領地。於是教皇便與腓特烈產生了對立,先是義北諸地(倫巴底同盟)成天反抗名義上的宗主神聖羅馬帝國,後來又有腓特烈派軍艦「綁架」赴羅馬參加公議會的神職人員,甚至將新任教皇給逼離羅馬城、逃到里昂去。然而,晚年的腓特烈也遭到不少挫折,他的手下重臣叛變、兒子兵敗波隆那監禁。而最後,他那曾在歐洲權盛一時的王朝,也隨著他在 56 歲過世之後逐步瓦解,羅曼王朝與霍亨斯陶分王朝也跟著十三世紀一起終結了。
---
由於鹽野所寫的「傳記」常會出現一種明顯的「缺點」,就是為傳主的「鋪粧打扮」常常會有些過度了。本書寫腓特烈的經濟政策時,提到了「銀行/Banco」源自於他的西西里王國,以及他所鑄的「奧古斯塔金幣」。實際上,這種「功蹟」是無法言之成理的。在中古十三世紀的腓特烈貨幣並未真正地在國際貿易中流通,何來「銀行興起」的事實?本書為了傳主,將兩百年後威尼斯 Ducat 和佛羅倫斯 Florin 才興起的經濟史通論,向前提早,言過其實了。
至於作者寫腓特烈的「法治」、寫他的「培養人才」,也有相同的毛病。腓特烈二世確實是為了搞中央集權的人才,而開設了拿坡里大學;但這種方法,早在他的祖父(同名的紅鬍子腓特烈)就已在波隆那設立了,也是為了同樣的原因,讓疆域內各個中基層的人才不受教會機構所獨攬。至於作者寫他藉由人望、婚姻、破格任才等等的高級幹部,若「以成敗論英雄」,基本上也沒有什麼真正的成果︰在腓特烈在世時,受他恩澤的年輕人便發動背叛;當他過世後,封建土豪們便回歸割據原狀,各自治市的教皇派再度崛起。所以說,我們可以以「英雄/梟雄」來看待腓特烈皇帝的個人,但要像本書作者說他有各種時代的開創性,形勢比人強,或許根本無法達成。
腓特烈一生中,花在十字軍東征的時間,前後不過就那麼三年。可見得,執政者永遠是先鞏固眼前的權力,遠方的意識形態,只是為讓自己權勢有利時才拿來利用。以此看來,歐洲的獅心王理查、法蘭西的路易九世,或許才真的是「有基督教信仰」的君主,可以為了東征而搞窮自己的母國……
非常值得一讀的入門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