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8日 星期日

【觀片小感】法國片《師聲對決》

本週選了這部新上架的 2017 年法國電影《Le Brio》。一句話︰好看!
 
《師聲對決》的故事,是一個就讀於大學法律系的阿拉伯裔女子「內拉(Neïla)」,因上課遲到而遭到教授以種族話題加以嘲諷。這段影片被傳上網路,惹得校方董事必須召開審查會,來決定是否要對教授施以處分。大學校長為了幫教授解套,因此提議教授幫該女學生單獨授課,訓練她代表學校參加全國的辯論比賽。在這段彼此厭惡的情況下,兩人唇槍舌劍互看不順眼,但也逐漸讓雙方產生堅實的友誼……
 
我在想,如果是我們比較常見的好萊塢或日本的編劇習慣,對這種師生互鬥的架構,通常應該都會以常見的「互相諒解」作為皆大歡喜的收場。但《師聲對決》的最後處理手法,我卻非常欣賞。教授已經將女學生從外形明顯的外來人士,訓練成為一個不容置疑的國家法律菁英。而按劇情的發展,當她在已經穩拿辯論決賽勝券的志得意滿之下,得知她居然只是教授用來和緩「種族歧視審查會議」的工具時,讓整部戲的衝突推上最高潮。由於我被美日傳統給洗過腦,因此我原本以為接下來的情節,應該會安排教授與女學生來場「掏心掏肺」的感人對話,大家以「顧全大局」、「為校爭光」為主。沒想到,本片卻是直接讓女學生「罷賽棄權」,完全不給教授與校長任何好處,也破壞了所有人經營至此的所有成就。但接下來,女學生闖入審查會場,在幾位審查員面前,一邊痛罵教授的種族偏見與狂傲自大,一邊也讚揚他的無私指導與優秀教育。雖然,我們觀眾最後不知道審查會的最後結果,不過後來的鏡頭,是這對師生在大馬路上開心地彼此辱罵對方,應合著先前辯論的技巧——最後教授是否受到處罰而停職,似乎不是那麼重要了。
 
一部好的片子,可以引發人們對於故事與角色的各種深思討論。擔任教授的男主角「丹尼爾.奧圖」,氣場很強,不愧是拿過影帝頭銜的演員。他在吵嘈的地鐵車廂內,為了向女主角展現辯論的技巧,向車廂內的乘客們來了一段《布魯圖斯致羅馬公民》的演講,立即吸引所有人的注意——雖然現實中可能無法如此,但電影的這一段表現讓我印象很深刻,這正是 charisma 的精髓所在。在這部片子當中,與許多其他人相較之下,教授並不能算得上是嚴重的種族歧視者,頂多只算是目空一切的自大之徒罷了(當中有一段是他對於法國女士「撿狗屎」行為的嘲諷,證明他一開始取笑女主角的行為只是單純對她遲到的不爽、與種族無涉);但他對於教育學生,則是毫無保留、用盡全力。教授在巡迴參加各場辯論賽的旅途中,甚至還帶著學生去探訪他在療養院的老年母親(並闡露了他們母子的不和),用來表現他對這個學生的情感認同。
 
至於本片的女主角,照劇情推算,應該是阿拉伯裔移民至法國的第三代。但她原本的生活圈,主要還是局限在同為移民者的社區裡頭。由於這麼一場上課遲到的風波,讓她得以接受到法國菁英式的法律教育;經歷一連串挫折與努力,女主角最後無論在外在裝扮到內涵(一開始進學校竟被校警要求出示學生證,到後來在高級餐廳自信滿滿地向服務生討論餐點),都已成為法國上流階層的一份子。雖然背後的真相揭露,讓她心情遭受打擊,但她男友所說「他在利用妳,而妳不也同時在利用他?」,讓她走出這種非黑即白的好壞觀點。最後一幕戲,是在這數年之後她擔任了律師,擔任了移民後裔小混混的辯護律師——她已不再以種族歧視的受害者自居,而是要這個不懂世事的小鬼頭認識現況,要用現代的法律(辯論)方式,來為自己的權力和地位來努力。
 
或許,這種令人耳目一新的題材,只有在法國這個多元種族不斷衝擊的社會之下,才更容易讓我們見到當中的各種思索。
 
#看完本片讓我想去借叔本華的辯論藝術來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