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我偶爾也會心血來潮亂讀一些拉丁文,因此在閱讀本書的過程裡,也順道學了不少新知識。作者在本書最主要的寫作方式,就是如同談天說地般地聊一個主題,配合一句拉丁語格言,開始大侃各種相關的題材,十分有趣,有許多部分都值得細細閱讀。
然而,或許是我不太能熟悉南韓人的出版品,因此在閱讀當中某些篇章,總覺得本書的格局有些「怪怪的」。由本書許多內文與出版編輯的介紹,我曉得作者具有天主教的神職身份。因此在本書的第九課、第十課當中,作者狠狠地批評了伊斯蘭國家,並拿著基督教聖經作為它的高級對比——這點我就不太能夠同意了。通常,一個人都會對自己熟悉的主題多加美言(像日本的鹽野七生),這種情況我覺得合情合理。但為了宣揚自己喜歡的主角,而拿自己並不熟悉的配角來作反面大魔王的對比(像荷蘭的房龍),我就覺得十分反感了。
此外,本書第三課〈拉丁語的高雅〉中有這麼一段描寫︰
---
(p37 ~ 39)以羅馬法中的「法(ius)」為例……拉丁語的「ius」是取自希臘眾神中的「Zeus Pater」,拉丁語為「Juppiter Patter」,……這個字原本的由來是梵語的「Yaus Pitar」。……「法」的語源是根基於宗教的,而它的根源是現今被普遍認為是死語言的梵語。……梵語的影響並非只是以印度為中心往西方擴張,它也影響到東方國家,甚至是韓國的語言也受其影響。分析「媽媽」這個單字為例,幾乎所有語言中的「媽媽」都有「ma」的發音。……古人認為世界上存在的萬物都有其極限和尺度,為了體現這個概念,印歐語便選擇了「ma」這個子音音值。「M」的音值含有「物質、尺度」(measure)的意義,而「媽媽」就是「在人類生命的自然範圍之中所相關的人」。……印度的梵語不僅僅是影響語言領域……希波的奧古斯丁之著作《上帝之城》來講述畢達哥拉斯……畢達哥拉斯的思想被推論是受到埃及與波斯傳來的印度思想所影響。以上內容相當衝擊吧。
---
是的,我對書中這一章節的「胡說八道」的確感到衝擊。作者雖然提及地中海文化圈的語言文化傳承(古希臘、古波斯、古羅馬)沒有問題,但將這一切扯上「印度」就太過火了。無論在語言史或上古史的領域,大家全都公認有所謂的「印歐民族」的擴張與播遷。雖然這支「印歐族」的最早源自何處(中亞、中歐)仍有爭議,但對於南亞印度次大陸這塊地而言,與希臘半島、義大利半島一樣,,印歐族也是一支「外來者」。因此,我們可以說古希臘羅馬的語言和文化中,帶有「印歐民族」的印記,但絕對不能講希臘羅馬文化是源自於「印度」。這是完全錯誤的邏輯呀。
此外,這部中譯本的第二課〈第一堂課停課〉,篇名的標題〈Prima schola albb est〉的 albb 寫錯了,應該是 alba(空白)才對。
---
無論如何,除了以上兩個嚴重的誤導(譙翻伊斯蘭國家、亂扯印度起源論)之外,本書還是可以一讀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