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說來,本書的內容有許多「小細節」相當有意思,但大方向而論,卻讓人讀來感到過於龐雜而沒有體系。有些作者想探討的問題,也是引述了某幾位學者的理論之後,再用一個「沒有確定的結論」作結︰令我這枚非歷史本科生讀來有些傻眼。
本書的書寫方式,讓我想到要如何呈現「通史科普」的題材。史景遷或卜正民,通常都會選定某個可以「依附」的主軸,藉由該軸心的起始演進與終結,帶出與其相關的時代各個面相。原本我以為本書也會以「東印度公司」為其主軸,以英國、荷蘭、法國三家前後成立的公司來講述歐亞的海上貿易。不過或許是作者的選材太龐雜、論述能力不夠精彩,乃至於本書雖然處處讀到許多有意思的主題(相關的趣味之處,已在之前的選讀進度中筆記下來了),但讀完之後卻似乎難以建立起整體的架構。總的來說,作者大概認為「公司」這種特許的情況,非常適合在十七與十八世紀中,幫西北歐洲國家獲取與累積海外財富;但到了十九世紀之後,民族主義式的「國家」已成熟,於是各家東印度公司紛紛結束經營,取而代之的,便是更加強大的國家勢力進入,進行了列強殖民海外的狂飆時代了。
可以一讀的書。
---
以下為閱讀中的筆記︰
1. 「達伽馬的暴力在此後依然持續。……葡萄牙船隊發射大砲迫使這艘船停下來,(穆斯林)朝聖者中的富商表示願意支付贖金,……但達伽馬不答應,他在徹底掠奪船隻之後就放火燒船,不顧還留在船上的乘客,據說達伽馬即使看到哭叫的婦女與孩童也毫不動容,這種行為比支付一定金額贖金就會釋放人質的海盜更邪惡。」
——原來這位 Vasco da Gama 先生不是海盜,而是比海盜更加邪惡的存在。
---
2. 本書作者討論了一個問題。當葡萄牙人在印度洋建立起他們的海洋霸權時,正好也是波斯「薩法維」與印度「蒙兀兒」兩帝國興盛的年代,但卻未見這兩個帝國有出現所謂「苦於葡萄牙人的海盜行為」之討論。作者認為,薩法維和蒙兀兒屬於「陸上帝國」,他們的政權並不打算管理海上的貿易行為,只要能將各處商品順利地運輸到他們的帝國領地之內,不在意這些物流商人的族裔為何。因此印度洋在當時屬於「經濟之海」。
但在東亞文化圈,從明帝國開啟的「朝貢貿易」,便是中央朝廷有自覺需要將海上貿易納入規範架構中,東亞各國政府將其視為「政治之海」。所以葡萄牙在印度洋的那一套,到了東亞之後便吃不開,而遭到大陸勢力的大力抵抗了。
---
3. 英國東印度公司(EIC),每次出航前募集資金,航海結束後便根據出資的比例,將本金與利潤還給出資者以結清款項。而聯合荷蘭東印度公司(VOC)則規定募集到的資本必須放置在公司十年,在期間內的資本和利潤要如何運用由公司自行決定。
所以VOC的經營模式,已經接近於我們現代熟悉的股份有限公司了……
---
4. 作者認為歐洲人對香料的需求,並不是傳統上所認為的「保存肉類」。比較有可能的,因為使用鹽漬才是基本的防腐方式。所以當時歐洲人對辛香料的超大胃口(從此引起全球史的大變革),是由於「醫療」的作用。在當時歐洲人的觀念中,仍以傳統的體液與體質為本,而辛香料除了增進食物美味之外,還扮演著人體體質乾濕寒熱平衡的食療積極作用。
---
5. 一七四○年,歐洲爆發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英國支持奧地利,法國支持普魯士,於是英法兩國之間的戰爭也在一七四四年展開。現代人的思維是,一聽到國家之間的戰爭,就立刻斷定兩國的國民也非得交戰不可。但在民族國家誕生之前,歐洲的戰爭是職業軍人與傭兵組成的國王軍隊之間的事情,與居住在國王領地內的人民毫無關聯。……「國民皆兵」的原則,是十九世紀民族國家形成之後的事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