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9日 星期三

【讀後小感】徐徹的《慈禧太后》

 關於這位清末最後一位強權統治者,我們從課堂與各種戲劇早已經聽得相當熟悉了。然而對於她的描寫,通常都帶有許多「情緒」在上頭︰要不是拿民族主義觀點將她痛罵一番,否則便是由女權觀點為她處處點粧。我相信,在恩怨難以了結的今天,一般人對慈禧的各種印象還是會不斷地延續下去吧。

 
徐徹版的這部《慈禧太后》,算是帶著「辨證史料」的研究性質在裡頭。因此本書一開始對於她的出身來歷,作者便花了很大的功夫詳列各方材料,判定「野史」許多污衊性質的描寫是完全不可信的——基本上我個人近年來對歷史人物也常有這種想法,由於「誅心」而推衍出來的各種戲劇化情節,在這種社會高層人事物的運作上,一般都是在胡說八道的。如果統治者真的能夠以某種念頭便能成事(不管是好事或壞事),那他們根本不可能列位在統治階層。所以什麼遺詔、衣帶詔、太監未淨身、毒殺光緒、毒死慈安等等,幾乎是不會存在的。
 
記得是從羅胖子那邊得來的概念。對慈禧來講,光緒帝、甚至是後來的溥儀,都是與她血緣最接近的晚輩。因此我們必須從這個角度來想,即使老佛爺擁有強大的政治慾望,但她與這兩位末代君王的感情卻不能完全忽略。如果不是光緒親政時動了「圍園殺太后」的念頭(當然這個公案應該還可以一直扯個百年…),否則慈禧是否要再度垂簾也未可得知——至少我目前是不太相信光緒變法之前,慈禧早就打算對帝黨下手的,畢竟這個親姪兒,是她最忠誠妹妹的親生兒子。
 
至於慈禧一生中最難被後人原諒的,或許就是她向洋人宣戰的瘋狂舉動了。本書並未多加強調,但我從唐德剛那邊獲得的認知是「情報誤傳」,也就是江蘇糧道羅嘉傑所傳來洋人的那條並不存在的照會「太后歸政」,逼得她只能將老本全部投入。
 
從本書所收錄的許多當時的筆記、日記、公文中可以看到,慈禧在與大臣商議與決策時,基本上都算是是精明能幹的。只要權力穩固,她並不能被劃歸為保守派或維親派;甚至在戊戌政變故事中被罵的「反派」榮祿,都不是鐵桿子的保守派。因此,被社會大染缸給污染過的我,會覺得這種情況其實並不難理解︰作人有時候比作事更重要。執政者心中想要幹什麼自認為超級無敵正確的好事,還是得將「人事」給搞定,否則只是害己害人罷了。
 
至於「立憲」云云,這讓經歷過臺灣某個前總統時代的我看來,感觸特別深。會以為立憲便能夠讓國家一舉由黑翻紅、畢其功於一役,完全是天方夜譚。因此我倒不忍苛責當時清政府採用「五十年行憲」的緩進架構了。
 
綜觀本書,還是存在許多簡繁轉換的老毛病︰后後、發髮、折摺、丑醜。編輯要多用點心呀……
(以下為閱讀中的筆記)
1. 過去讀過關於清皇朝的「葉赫傳說」——由於祖先被努爾哈赤整死而發下咒願「雖存一女子,亦必覆滅滿洲」,以及滿清皇室不納葉赫女子——完全都是鬼扯的。

2. 慈禧出生於中上級的官宦人家,即使父親被貶也是她入宮之後的事。所以戲劇總愛寫她自小家貧流離,完全也是鬼扯的。

3. 咸豐北逃熱河後,作者用「熱河集團」和「北京集團」來分析情勢,非常顯而易懂。

4. 自從先前看過挪威電影《國王的抉擇》之後,我就發現搞政治者失敗後逃亡的目的國,常常代表此人就是該國利益的代表人。這幾乎是古今中外的定律了。

戊戌政變,康有為逃英(香港、加拿大)、梁啟超逃日。與其說是英狤猁人和倭人愛惜這兩位中國菁英,不如說「維新派的外交主軸正是聯英日、抗係」,因此英日兩國自然選擇暫時維繫這條線。盛宣懷和慈禧在事後的國是閒聊中,分析了國際大勢,才發現這群被大家給罵爆了的「后黨」,才是真正的「獨立國格」的經營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