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日 星期六

【讀後小感】《帝國的滋味》

這本書的型式十分特別。作者從十六世紀起,截取廿段英國關於「飲食」方面的書面記錄與食譜,帶出了大英帝國四百年來的政治、思想與文化方面的歷史發展過程。整體說來,由於本書各個章節的篇幅都不長,讀者似乎可以輕輕鬆鬆地按著順序閱讀下去。然而,或許由於作者描述的材料比預想還要多出許多,所以我在閱讀時常常會驚覺到,在文內的某些小段落,其實是篇非常龐大的主題。可以說,本書在讀畢之後所獲得的概念彷彿很單薄,但當中卻含有非常多的細節可作為許多研究的素材。
 
以前就在其它書籍中閱讀過,關於「英帝國」這個已經逝去的國際強權,他們的立國思想是「自由貿易」。因此本書作者藉由各個飲食方面的小片斷,闡述著這個逐漸成形的帝國人民生活,是多麼地受到「貿易」所帶來的便利、以及它所推動的各項發展與創新,並重新塑造了近代與現代世界的樣貌。很多各地所認為的「民族國菜」,或多或少都不能是「古以有之」的配方材料,而是受到其它地區運輸過來的物產與殖民者的影響,改造成所謂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菜」。
 
本書第十一章寫到清朝中國的「鴉片迷思︰中國白銀因鴉片外流與導致人民墮落」,作者並不否認當中存在的某些真實性,但卻認定清朝官員的「言過其實」。這方面,我自己也曾讀過類似的分析,更何況鴉片吸食之事早在清初滿人政權在領土大擴張時期早已盛行,拖到清朝末期才講成十惡不赦的外貿之罪,似乎不甚公平。作者所提的清朝中葉的「白銀荒」,是源自於國際上複雜的情勢所致(記得林滿紅的書有寫到),但清政府無力處理這種金融危機,自然也只能歸咎於最簡單的「道德論」了。
 
十九章提及英國二戰時期,為了養活英帝國的兵民,於是更改了食品的貿易路線,再加上殖民者的無能,最後導致 1943 年的孟加拉發生大饑荒!375 ~ 376 頁的這段話︰「在北非軍事行動中,盟軍步兵犧牲人數為三萬一千人,然而死於饑饉與營養不良的孟加拉人高達三百萬。」作者在此處批評了帝國主義的兩面性︰自認為海外殖民地帶來更文明的生活與物資利用,但遇到物資緊縮時卻完全不在乎地拋棄殖民地人民。
 
至於廿章裡也談到了食物的「貿易流動」與「保護自足」的問題。並提到了那位被現代人給貼上世間一切醜惡標籤的納粹領導人︰「帶著些許羨慕的眼光看待大英帝國,……德國人能在烏克蘭和俄羅斯肥沃的黑土平原上找到生存空間(Lebensraum),英國人通常會掩飾他們在占用原住民的土地時,壓迫原住民的殘忍行徑,但是希特勒在缺乏道德顧忌的分析中,卻從英美的範例中得到靈感。他讚許美國如何根除美洲原住民,並聲稱在東方將會重複類似的過程……。」這段評析,令我眼睛為之一亮。
 
本書比較偏向於「學術性」,所以「言必有徵」,注釋和參考書目列了五六十頁以上。
 
值得一讀的好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