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7日 星期二

【讀後小感】芬克爾的《鄂圖曼帝國三部曲1300-1923》

花了近三個月,終於將這本目前中文書市中「最完整的」鄂圖曼史給讀完了。原本這套書應該是我必收入自己書櫃的作品,但看到立緒中譯本的品質……還是作罷。畢竟在今天這個網路時代,單純的資訊是很容易取得的。如果實體書無法作到一定的水準之上,那麼它吸引人的購買欲望,便無法與三四十年前相比。本書翻譯最大的問題,在於譯者應該是沒有太多相關歷史方面的知識,又不願意另找專業者來加以「校稿」;再加上兩位譯者的文風不統一,甚至有多篇段落根本是從英文句法給硬生生地直譯下來;這種糟糕的文體,完全降低了本書的價值。
 
不過正如前所說的,畢竟中文裡關於鄂圖曼土耳其(對岸則是名從主人統一稱為「奧斯曼」)的通史材料不多,而且散見各處。本書的原作者 Finkel 則是博採眾書,更是直接由奧斯曼人自己所留的史料中整理出來。雖然本書有時讀來猶如流水帳一般,依著歷任蘇丹的登基與駕崩來分段描述,但作為入門的興趣者而言,本書的可讀性非常地高(排除中譯的問題)。
 
令我覺得新奇的,則是土耳其在面對歐洲列強興趣、東西國力消長反轉的過程中,奧斯曼王朝對內外挑戰的反應,竟然差不多都可以找到同一時期的大清王朝的類比︰改革維新、立憲政體、思想西化、內部叛亂、外交困窘、帝國崩解、民族主義思潮。然而,因為直接與列強接壤,土耳其人所面對嚴峻程度,卻似乎比中國來得更加強大許多。當然,經過幾次大戰之後,今天的東西亞兩大古帝國的繼承者,都已融入現代的全球規範了。雖然各有各的問題,但鑑古可以知今,多讀歷史才不致於遭到意識形態給綁住,道德高尚的正邪兩判史觀絕對是錯誤的。


----------------------------------------------------
(以下是閱讀當中自己所作的各段小筆記,匯整如下)

◎可怕的立緒中譯本
 
終於見到本書這個神秘創新的中譯名詞「葉那秀爾」,來自土耳其語的「yeniçeri」。一般中文圈常用的「耶尼切里」,第三音節要怎樣才能搞成這幅德行,我猜是譯者將字母「Ç」錯看成了「Ş」吧。但即便如此,第二、第四音節的譯法還是很扯……
 
若不論專有名詞與史界習慣上的差異,本書的中文文句,寫得還真的很糟糕。原本看到這種歷史大部頭的中文本,我都有想要購來供奉在自己書櫃的衝動。但這部,從圖書館借來看完就可以了。


---
◎內鬥會愈鬥愈強?還是愈鬥愈弱?
最近讀到奧斯曼土耳其早期歷史,發現到在「巴耶濟德一世」在被帖木兒打趴(蘇丹本人和他的繼承人全被俘虜)之後,奧斯曼朝廷便展開了一場繼承人大亂鬥︰所有親王都上場爭大位,各地突厥土豪開始獨立不理會中央,拜占庭趁機再放回幾個突厥王子來火上加油唯恐亂象不夠。立足於當時現場,大概人們都會認為這個奧斯曼王朝,沒多久之後將因為內鬥而被掃入歷史的地毯下。
不過呢,才沒過多久,奧斯曼王朝在下一個世代鬥出個領導人「穆罕默德一世」之後,便將老爸的統治領地大致恢復。再過個五十年,甚至連君士坦丁堡都給攻了下來。

這似乎和我先前讀中國的「金朝」和「清朝」的開國史一樣,這些游牧轉定居階段的戰鬥民族,搞內鬥,最後居然是愈鬥愈強的呀……

---
◎奇玆爾巴什
 
波斯薩法維王朝的開創者伊斯瑪儀,利用激進什葉宗教信仰團體 Qizilbash,去惡整它的西鄰大國奧斯曼土耳其,搞得土耳其蘇丹巴耶濟德一個頭兩個大,處處派兵平亂,也使土耳其內廷針對 Qizilbash 處置方式不同而弄得相當不爽。
 
天道好還。土耳其挺了下來,但波斯國的老王死後,年少新王登基,反而被這個團體給操控成為傀儡,朝廷烏煙瘴氣,於是波斯被土耳其和烏玆別克與葡萄牙多方夾攻,差點滅國……
 
搞人者,人恆搞之嗎?


---
◎奧斯曼突厥在十七世紀的騷動
 
1. 1622 年蘇丹奧斯曼二世在遠征回伊斯坦堡後被禁衛軍政變給殺掉,原因是蘇丹打算將禁衛軍的員額,由長久以來徵自西方的基督教家庭子弟,代之以募自安那托利亞、敘利亞的穆斯林。這些禁衛軍覺得自己的未來利益受損,於是就把主子勒斃了……
 
——原本是蘇丹的中央朝廷打算超越地方土豪勢力,由那群沒有背景徵募而來的「耶尼切里/新軍」作自己老本,但經過一百多年後,他們早已演化生出了「自我意志」,不僅不聽中央號令,還能反過來掌控蘇丹的人選。對應一下晚唐的內廷宦官。
 
2. 1623 年的宮廷騷動大體結束,穆拉德四世繼任蘇丹。此時整個帝國,在土耳其的伊斯蘭文明根源之處的安那托利亞,各地省籍部隊的叛變此起彼落難以止息。但相較之下,魯米利亞(帝國西部基督教文明圈)反倒平靜。
 
——可見得所謂的宗教文化意識形態、血緣親疏,在現實利益的考量之下根本沒有真正的標準。不禁想到那位馬其頓的巨頭亞歷山大,當他打算東征到印度時,那些受征服的波斯軍乖乖順從,反倒是他一起帶來的馬其頓老丘八們在跟他搞兵變。


---
◎中文被動式的濫用
 
(第二冊 p99)「蘇丹的護士梅拉奇.哈頓……被帶走隨即殺死,吊在一棵樹上。三天後,被掛在梧桐樹上的人才被下令讓親屬前來收屍。」
 
這是很爛的中文,根本是直接將英文的「被動式」生吞活剝譯出來的結果。「被掛在樹上的死人被下令」,這是什麼中文文法?人都死掉了,還能接受什麼命令。——當然,我知道文句中接受命令的對象是「親屬」;但這種複雜結構,在沒有屈折動詞標記的中文裡根本不適用,只會造成更大的混淆。
 
中文不愛用被動式。如果遇到了這種英文原句,最好還是直接按著原意,改寫成同樣意義的中文︰「三天後,被掛在梧桐樹上的屍體才允許親屬下殮」。這樣不比原來生硬的文句更簡潔又不會讓人誤會嗎?


---
◎小羅斯併入大羅斯的關鍵人物︰Bohdan Khmelnytsky
 
在蒙古勢力退去之後的局勢下,歐亞北部的各方土豪都各自努力在向鄰居打家劫舍中,入寇禦寇,熱鬧不已。
 
十七世紀,羅斯國(哥薩克/烏克蘭)擁有古代基輔羅斯國的記憶與血緣傳承,但必須將西方的「波蘭–立陶宛聯邦國」認為宗主國。後來,羅斯/哥薩克的土豪領袖「Khmelnytsky」的土地被波蘭人佔了而不爽,於是聯合了昨天還在幹架南方鄰國的「克里米亞韃靼國」的可汗,一起去打昨天的宗主波蘭立陶宛國,甚至威猛打到人家首都華沙的城下。
 
可與共患難不可共享樂。不久,克里米亞國不老實,又轉而過來和波蘭聯合,打算夾攻羅斯國(哥薩克/烏克蘭)。哥薩克酋長 Khmelnytsky 覺得你可以遠交近攻、我也要來遠交近攻,所以決定和北方的「莫斯科酋長」結盟,將莫斯科沙皇認為宗主、仍保持烏克蘭的獨立自治。
 
但到了下一世代,莫斯科沙皇決定不想為了這位新參的小老弟而和波蘭幹架,乾脆跟波蘭坐下來講和︰我們雙方一起瓜分烏克蘭好嗎?Bingo!一拍即合。然後從此「羅斯(Russ)」這個國名便被北方的沙皇給奪走了。可喜可賀。
 
#所以今天烏克蘭本家只能算是小羅斯國
#奪人領土的酋長國今天還是大氣地稱自己是羅斯國俄羅斯


---
◎不要一國兩制?那就乾脆一國一制
克里米亞三百年來,都認奧斯曼突厥為宗主國,實行一國兩制。後來羅斯國興起,克里米亞新王「沙希恩·格來」打算玩列強槓桿,引羅斯軍進來,擠掉突厥勢力,好讓他成為獨立的大汗。
沒想到基督教的葉卡捷琳娜,竟比同為穆斯林的突厥蘇丹更強悍,將他丟入監獄,直接併吞這個韃靼民族國家。從此之後,克里米亞只剩地理意義,再也不作為國家名稱了。

小國玩國際槓桿求取更大自治的想法不錯,但最後被陰掉的機率也很高...

---
◎土耳其的耶尼切利,和清朝的八旗,都在差不多的時間退出歷史舞台。
不過耶尼切利是 1826 年打算搞兵變,卻反而被蘇丹給砲轟兵營強力血腥鎮壓。八旗,則是作為一支無用的冗員部隊而遭到湘軍來取代,無言地讓人忘了他們的存在。

無論過去有多麼令人恐懼的赫赫威名,只要時間久了,都會成為百戰百敗的社會渣滓。

---
◎土耳其的「坦志麥特 Tanzimat」,與清末的自強維新,差不多是同樣的時代進行——只是因為土耳其距離歐洲列強近,所以時間上早了一些。
不過最後的結果都一樣︰無論怎麼努力,外在因素永遠不會讓執政者好好幹事。所以最後,帝國都還是崩潰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