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己閱讀同一作者(約翰.達爾文/John Darwin)的《帖木兒之後》一樣,這本專講大英帝國擴張過程的《未竟的帝國︰英國的全球擴張(Unfinished Empier: The Global Expansion of Britain)》也是一部「夾敘夾論」的歷史研究與討論書籍。但兩本書在相較之下,雖然本書僅談「大英帝國」,卻反而比前一本《帖木兒》更難「啃」。
在作者的論述中,我們所熟悉歷史上的「大英帝國」,並不是一個「刻意而為」的全球性帝國,而是它在三百年來不斷由各式團體在合作與抗爭之下,逐漸堆疊累積而成的組織。特別是英格蘭近代仍處於海島王國的年代,它的政治組織並非所謂的「集權」形態;它對外的擴張,倫敦中央最常作的便是「頒發特許狀」,之後再由私人資本加以向外進行開發(或略奪)。殖民團體、貿易商、金融家、宗教虔信者、冒險傭兵,各有各自的利益,而且還出現彼此互相衝突的現象。然而從近代的工業革命以來,英國以它海外殖民地的「因地制宜」的手法,後來便架構出了這麼一個人類歷史上首度的「日不落國」出來。
本書的書寫方式,對我這枚並不精通英國史的人而言顯得有些凌亂。作者是先以一個主題出發,如政治、社會、經濟貿易、文化傳播、軍事、思想等範圍的限定,然後再每一章節依著這個方向談論英國各個海外殖民地的發展。也就是說,本書打破了時間順序、地域專論這種較易入手的描述,可以說是完全統籌式地將大英帝國歷史上的每種面向都討論了一遍。所以某些事件(比如北美十三州叛變/美國獨立),本書就在不同章節內以不同角度談了三四回。也就是說,如果跟得上作者的主題,或許可以讀得很過癮;但對資質駑鈍如我者,則常常是腦中留了一大堆小片斷。再加上中譯者「還原」了達爾文的文風︰非常喜歡在一句話當中夾注另一段長話(比如像「它主張種族隔離和種族團結是防範虎視眈眈之兩大威脅——種族混合導致文明衝勁的喪失、喪失控制權致使較低等種族造反——的最佳手段。(p474)),這讓習慣閱讀中文的我,常常會因這種「子句/Clause」套來套去而失去了方向感……
與前一陣子所讀的中西輝政的書不同。本書比較傾向於歷史研究,而不是去作價值判斷。因此大英帝國的建立與最後的消亡,作者並未加以惋惜或憤慨,而是以各方資料加以平和地論述該帝國的起始與終結。本書提到的訊息量很龐大,可以讓讀者慢慢地消化吸收以增加歷史上的知識。
===
以下是閱讀時的一些想法︰
【小筆記】以大英帝國的觀點,看待北美十三洲的殖民地叛變
1. 北美十三殖民地,一向享有帝國海外殖民地當中最高度的自治。
2. 軍事威脅上,在殖民者內部,英國殖民人士已經將領域範圍內的原住民給有效地殺光或趕光;在外部,英法七年戰爭的英方勝利,遏止了法殖民地的入侵。相較之下,這是「最安全」的英帝國殖民地。
3. 英法七年戰爭開銷太大。在美洲戰場上,北美殖民地是戰爭的直接受益者。因此帝國決定向北美殖民地人民徵收印花稅、貿易稅,「使用者付費原則」,當地的有錢人多分攤一些。天經地義合情合理。
4. 為了避免英法戰爭時原住民站在法國一方猛打英國的情況再度發生,所以英王下令禁止殖民者再向外拓展擴張去欺負印第安人。但殖民地中經營「土地開發」的高地酋家族的生意,將因此受到重大損失。
5. 於是殖民地人民就叛變了。在他們發表的宣言中,除了前言是不知所云的「幹話」之外,正文的主旨是在痛罵倫敦當局害他們的收入財產變少。《美國獨立宣言》,其實比較接近於農商大戶的《討武曌檄》。
6. 北美十三洲不屑與獨派同流的親英派,遷到北方的加拿大。後來加拿大在一八三○年代也想搞叛變,便因社會結構不同而搞不起來了。
===
在大英帝國的幾個海外殖民地中,由於美洲、非洲、紐澳的原住民的文明發展比較慢,因而產生了足以宰制當地的「白人自治領」,也就是後來的美國(最先叛變/獨立)、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南非,後四者最後各自獨立,卻也能在廿世紀大戰後聯結成「大英國協」。
至於亞洲,由於當地既有的文明傳統強大,所以在帝國進入時,便以「與當地人合作」為原則,同時發展人文科學與統計,用來「證明」住在此地的團體是「不同族群」的,以實施「分而治之」的帝國黃金法則——乖乖,原來現代印緬那麼多族群合不攏,也是拜此「科學統計」所賜的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