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6日 星期日

【讀後小感】《不一樣的中國史1》

 1. 原本以為楊照是搞政論的,沒想到他居然是歷史本科出身的。這套書應該屬於「中國通史」,而且是他打破傳統朝代的限制,主題先行,以討論代替介紹,卻又不屬於學術類的論文刊行,而像是「科普讀本」。可以看出作者野心頗大。

2. 第一冊主要是由「考古」方面來探討中國的「三代」。讀完之後,感覺上本書至少比先前讀過的那本盲目推崇江漢文明到不像話的《考古偵探》好多了。本書所討論到的石器時代到中國文明初創的夏商文明,仍遵循著「滿天星斗 vs 中原文明」的共識來前進。

3. 「如果〈殷本紀〉後面這一半自祖甲以下都和甲骨資料相符,那麼有什麼道理懷疑〈殷本紀〉祖甲之前的記錄?再往前推,那麼〈殷本紀〉之前的〈夏本紀〉呢?是不是也要重新評估〈夏本紀〉,至少不能理所當然將之視為傳說吧?……」(p44)

不過我個人仍然不能同意楊照這種常見的「信古派」觀點,因為《太史公史記》描寫的殷商王名和甲骨卜辭的吻合,不能「理所當然」地向上推衍,這有嚴重的方法跳躍問題。二里頭究竟屬於「夏文明」或者「先商文明」,這還是可以討論的公案。但我個人比較傾向於後者。

4. 本書提及一個以前我未想過的問題︰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華夏文明得以高度發展?一般都以古埃及作為類比,而用魏復古的「水利國家說」,因為農業需要透過黃河灌溉的需求,使得原本各自為生的酋邦以和平或暴力的手段聯結成一個更大型的共同體。但本書引了錢穆與何柄棣考證過的說法,認為需要大量水利工程的稻粱作物,是到了春秋時期才開始的;中國石器乃至於周初的農作物,一般仍以旱地的稷、黍為主。所以「水利」不太可能是古華夏文明發展的主要原因。

5. 楊照認為,夏部族以「夯土築城」技術為主導,商部族以「馴養動物、青銅禮器、文字占卜、祖先崇拜」的先進技術為其統治的根源。值得參考。

6. 作者認為中國文字是「唯一不走表音路線的文字」,而且因為太「不夠直覺」而造成學習成本較高,乃至於這項因素成為商部族統治者的專屬能力。對此,我並不能認同。

7. 關於「刑天」與「帝」的爭霸,本書認為這個故事反映出了「商–周」之間「帝–天」的鬥爭。十分有趣。

8. 作者認為「周公」是中國「第一個歷史人物」,此前的眾多人物都籠罩著不少傳說的迷霧,唯有周公旦可以由考古材料與古文獻完全驗證。

可以一讀的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