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由日本學者「阿部謹也」描寫歐洲中世紀「社會生活史」的書籍,內容是在雜誌與報紙上所發表的文章,大多都是設定給一般有興趣的讀者來閱讀的深度,而作者所作的取材來源則多來自於「日耳曼生活圈」,即今日的德奧中歐一帶的基督教文化圈內。本書的許多主題都很有意思,比如當時人們的「占星百年曆書」、「石頭木板河流建物的民俗」,都讓人得以一窺中古日耳曼人民生活的真實面相。
我從本書所得到最感獲益良多的,在於當中的第二部分〈人和人之間的連結〉的多篇文章。在這裡頭,作者介紹了日耳曼境內多個「城市」當中的「市民」生活,也就是「城市共同體」的組織來源與功能運作方式。離開了傳統政治史所著重的王侯將相與神學思想,在中世紀的城市市民的生活,出現了許多自發性的活躍團體,也就是各種的職業的「同業工會」、「兄弟會」及至於中世晚期至近代早期的「協會」——這種脫離統治領主與教會的共同體,只有在「非農業」的城市中才能夠形成,而它們除了具有保障工商同業的利益、扮演著扶貧濟弱的功能之外,更是現代歐洲「市民意識」的肇建基礎。
從亂讀一堆各種觀點的歷史雜書中,我發現古今中外的知識菁英們,所能發表出來的思想言論,差異幾乎不大;也就是說,你可以舉出某個文明有什麼精言佳句或渾蛋行為,我同樣可以從另一個與其相異的文明中挖到類似的精言佳句和渾蛋行為。但我們也都知道,這兩個文明圈所呈現出來的整體氛圍卻相當不同。過去我對此很難提出一個統籌性的觀點,但由本書,我大概可以知道不同文明圈的差異,可能還是要從這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方式」來切入。
記得以前讀唐德剛的文章中,偶爾都會出現中西文明的「社會強於國家」或「國家強於社會」的區別。而在這本《在中世紀星空下》的〈無緣所及和平的場所〉〈避難所的思想〉兩篇文章中,作者談到了中歐都市的「避難所(Asyl)」的存在,介紹到當時國家並無官方強制力量以執行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刑犯懲罰」一事,大多都是由當事人與其親屬們自行處理(比較強烈的事件即為殺人償命的復仇),所以在對立的兩造雙方中間,由市民們便擬定出這種「避難所」(通常是教會、領主公館、水車房等)的習俗,遭到追殺者躲入此處則尋仇者不能入內動手,雙方必須在一定的日程之間完成談判與妥協。這種封建時期由城市人民們自理的司法方式,連封建領主的力量都無法直接介入,也就是所謂的「社會強於國家」的一種生活型態。作者認為,這種中世紀的市民獨立意識,便是延續至現代歐洲文明的一種面貌。
當然這種以「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來處理事情的方式,與我們現代司法所習慣的「人與國家權威的關係」來處理,究竟是好是壞,作者在 241 頁中所說︰「日本擁有誇耀世界的警力,女子一個人半夜出門也不需感到不安,的確是一個治安良好的大都市。……但是,說到底個人的權利是否受到完全的保障,仍然令人懷疑,畢竟這個國家連政治投誠都還未能承認。」這是很值得思考的觀點。
不過本書作者某些文章的行筆略嫌反復瑣碎(畢竟是來自於報章上的刊載),而出版社的中譯者要將許多名詞的歐語譯成日語再翻成中文,讀起來特別令人奇怪。比如海因里希(Heinrich)在本書偶爾譯成「漢里奇」,在視覺上頗為古怪。
值得一讀的好書。
---
(P137引言)
「《渥桑佳.薩加史詩》中的希格魯王的母親靠妖術及魔法變成狼,每天晚上吃一個人,九天內將希古特的九個兒子全部吃光。」
——「希格魯」,「希古特」,這應該都是指《Volsung Saga》裡的「Sigurd」吧?中譯者似乎沒有用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