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8日 星期五

【讀後小感】《太平天國之秋》︰問題在「鴉片」

這幾天 K 完了由美籍學者「史蒂芬.普拉特」所寫的《太平天國之秋》,覺得的確是一部不錯的好書。作者是史景遷的學生,但他的寫法卻不想老師那樣地拖泥帶水,能夠抓緊敘書的節奏,並將搜集而來的各種資料加以統整梳理,用平實卻不不失嚴謹的筆法將太平天國中末期的事情,一一地介紹給讀書。
正如我自己認為史景遷最擅長的特點,便是將外國的相關史料給「爬」出。因此《太平天國之秋》一書的最大貢獻,便是以英國政治中樞人員的觀點,將他們所面對的「中國太平天國起事」與「美國南北戰爭」這兩件「內戰」給相提並論。這「日不落國」的運行命脈,便是「國際貿易」。美國內戰,將嚴重影響到英國的優質棉花輸入;中國內戰(即清廷與太平天國之間 1853 ~ 1864 長達十一年的戰爭)將影響到英國的中國茶葉與生絲的輸入。因此當時的英國政府,針對這兩條重要的國際貿易路線有中斷之虞一事,感到憂懼不已。因此這段期間的英國政界高層,不斷在為中美內戰應否介入與如何自持而辯駁。
本書作者提到,正是在這種國際貿易的架構之下,讓英國政府決定「言行不一」︰表面上維持中立,但實際上卻刻意地偏袒清廷︰武力攻擊太平軍、禁絕太平軍的武器與糧食水路支援、派遣高級軍官至清政府、甚至決定將一整支艦隊賣給清廷。
而《太平天國之秋》敘書中的一條主線,則是太平天國裡的「干王/洪仁玕」的事蹟。這位在香港受洗的中國基督教徒,後來依附族兄洪秀全,當上了南京太平天國政府裡的「實值宰相」。洪仁玕在當時擁有現代化的改革頭腦、願意完全開放國際之間的自由貿易、自始至終友善對待「洋兄弟」。相較於英國人三不五時被清朝皇帝要求「叩頭」的爭議、在 1859 年被僧格林沁於大沽口狂電、英法聯軍初期巴夏禮等人被捕虜刑求、清廷對洋人的要求亂打折扣……結果,英人最後還是選擇了背叛太平天國,並以實際的行動支持了即將傾倒的清政府。
本書亦談到,為何太平天國曾在十年期間掌控了長江中下游,也有完整的證據顯示,太平天國治下的茶絲貿易量,完全不比清朝統治時候來得遜色,而英國最後卻靠到了清廷一邊?當時英國政府為中國這兩個政權提出了各式各樣的比較與討論,但最終這群以貿易治國的英國國會議員,居然還是「不合邏輯」地選擇了腐朽與敵意從未降低的清廷?這不科學……
===
正如我對史景遷在《胡若望的疑問》一書中的失望,這本普拉特的《太平天國之秋》所提到的這個問題,以及作者本人的解釋,也令我感到些許的失望。由於我不是專業的史學家,但就從書內所認真羅列出來的各種剖析,我反倒覺得作者似乎愈走愈迷惘、愈談愈不合理。誠如作者翻來覆去的討論,英國政府沒道理「假裝中立,實則偏袒」;而他所提出的「中美同時內戰理論」,我乍看之下覺得不錯,認真一想卻發現不具說服力。
的確,如前所述,中美內戰將導致英國貿易物資的流通中斷,而這將發生連鎖效應傷到英國本土的經濟並造成社會問題。但在太平天國與英國的交往中,太平天國可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對洋兄弟好到無以復加,任何心酸委曲都往肚裡吞,並不斷拿出誠意保證國際貿易不受影響。但為何最後還要遭到英人的惡意污蔑與不斷背叛?作者說「英國靠著對中國內戰放棄中立,才得以對美國內戰保持中立。」話講得很龐大,其實很空洞。
我回頭翻翻唐德剛的《晚清七十年.太平天國》,見到的答案,居然是老生常談、再明顯也不過了︰鴉片貿易。為何英國人得到清廷(被迫的)與太平天國(自願的)的自由貿易保證,而最後選擇了清廷一方?因為英國對華貿易的大宗是「鴉片」,而太平天國的基本國策之一便是「禁煙」。《太平天國之秋》一直將雙方的貿易項目,緊緊盯在茶葉與生絲,而看不到更大的利益癥結點所在。無怪乎,唐德剛本人會如此地討厭海外漢學中的「哈佛學派」;而普拉特的這本書,也是遵著同樣的研究路數,忘了鴉片在貿易中的比重了……
無論如何,本書仍是非常值得一讀的好書,讓我對這段時期的歷史又多了一層認知。
===
再補一段由《改變世界的植物》抄來的描述︰
「一八五六年,馬德拉斯駐軍亞歷山大將軍致信……沙夫茨里伯爵,就印度的英國鴉片走私以及中國和大不列顛帝國通商的問題發表了自己的一系列看法。他引用了許多數字︰
1856年,英國進口中國的產品值已超過900萬英鎊;其中230萬英鎊的支付來自合法商品交流,另外670萬英鎊是以鴉片支付——即用走私鴉片賺取的白銀支付。」
乖乖,英國人的對華貿易中,鴉片的貿易總值,是其它類商品的三倍。數字會說話,所以英國人當然會如此偏袒腐敗的清廷政權、並如此欺負銳意革新的基督教政權呀……
(初發表於 2014.6.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