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7日 星期一

【觀片小感】記錄片《耶穌受難像︰神聖的醜聞》

1. 我很好奇英語和法語中的「Scandal/ Scandale」的用法,譯成中文的「醜聞」似乎有些不恰當。中文的「醜聞」,自然是個完全的負面詞語,一但爆發,當事人將倍感羞恥。但在這部片子當中,所謂的「受指責一方/鬧出 Scandal 的一方」,反倒覺得自己堅持藝術創作的自由,而且是刻意向世人公開其所想傳達的意念。後來查了字典才曉得,Scandal 比較像是「引起公眾反感的行為」,中文的「醜聞」對譯有些過於狹隘了。


2. 這部記錄片《耶穌受難像︰神聖的醜聞(Crucifixion-the Holy Scandal)》是由一幅攝影創作「尿浸基督(Piss Christ)」——將基督受難像泡在尿液瓶裡的照片——的發表與遭受信徒破壞的事件,開始談論「基督受難像(Crucifixion)」的意義。

3. 由歷史研究曉得,「基督受難像」的出現很晚。目前最早的考古證據,是三世紀時的壁畫塗鴉,但那是教外人士對基督教的取笑︰一隻長著驢頭的人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其旁有人加以崇拜,藉以表達教外人士對基督徒行為的嘲諷。

4. 真正出現「基督受難像」的是遲至四世紀之後的雕刻,此時基督教已成了定於一尊的羅馬國教,並且信徒也早已普遍接受「基督釘死」等同於「為萬民贖罪」的基本概念。由於這種文化信仰不是那麼直覺了當,記得當年到明朝中國傳教的教士們,發現中國人普通不能接受基督受難像,認為那崇拜受刑屍體與邪教信仰無異,於是西方傳教士才改用「聖母像」來華傳教。

5. 關於「尿浸基督」(以及本片提到的幾項歐美現代藝術圈內的創作)算不算是宗教上的褻瀆(Blasphemy),由於我非基督教徒,對此不予置評。不過,先前我在閱讀「髒話史」時注意到,人與人之間在非肢體的「冒犯」行為,一向都是「一個銅板丟不響」的。正因為有一方對某個意識十分堅信,而另一方明顯蓄意挑戰時,才構成了「講髒話」的效用。因此,在歐美的文化環境之中,刻意拿「基督受難像」來惡搞,創作者自然也不會是純潔無辜的。

6. 每種文化環境都有各自的禁忌。文化大革命,時時刻刻在各地發生。

7. 本片的立意不是很公正,安排了一段情節要「整」梵諦岡︰提出要訪問教廷對於「尿浸基督」的看法,遭拒之後,主持人對他們開涮了一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