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才發現這部在去年(2022)一月推出的作品,磯光雄的《地球外少年少女》。
只要採用「網飛全球獨播」的播映方式,對我這枚沒訂購 Netflix 的動畫迷而言,幾乎都免不了陷入了情報缺乏的狀態;在如此眾多的季番數量裡,我的資訊圈裡也幾乎見不到它的消息——看來,日本追番動畫迷群體,真的與 Netflix 的交集程度不高。
由於先前補了 TV 版的《電腦線圈》,相當喜歡磯光雄這種堅持 SF 原創的作品創作。因此對這部號稱為《電腦線圈》的精神續作,我也很快地將這全 6 話的作品給補完了。整體來說,相當值得一看。
就聲光畫面而論,磯光雄與他製作組的功力,是絕對無庸置疑的;所以關於《地球外少年少女》的討論,幾乎都放在它的「故事」方面。而我最大的不滿,應該是在於它的「篇幅」了。《地球外少年少女》的設定相當龐大,隨便一樣小事物都有它背後的典故存在。而本作雖然一話比正常季番(22 ~ 24 分鐘)長,平均一話達 28 分鐘,但總共 6 話要演完,使得許多重要元素幾乎沒有辦法鋪陳。
比如最後蹦出來的「邪教信徒/背叛者」,令人看得相當「突兀」。不能說 Nasa Houston 不能當壞人,但當觀眾一路看著她努力地擔任照顧孩子的形象時(頂多就是愛拿《聖經》來嘮叨),下一刻便化身成為要將隕石丟到地球殺死三分之一人口的夏亞(轉折 #1),接著再為了應合預言而選擇自殺(轉折 #2)……這樣的情節鋪陳方式,如果沒有在此之前幫她營造一兩話的「個人回」,叫觀眾要如何接受呢?因此我見到有些網友的刻薄總評,本作是「由神作變成神棍」︰也就是前三話的「太空災難與求生」情節非常精彩,但後三話的「邪教信仰發揮與少年少女主角們的成長」便令觀眾難以接受。
但假如本作是一般的季番,那麼《地球外少年少女》便能把各個角色的形象填滿︰像那位嫉惡如仇、在聯合國(UN2)打工的少年背景,或者那位穿著紛紅兔子裝的老爺爺(主任),控制室的三人組,乃至於這座太空站的結構(實際上我看到第三話才大概曉得了太空站的科學設定),都可以好好地交待清楚。雖然有人認為「網飛爸爸拯救日本動畫」,但我的想法恰好相反︰正因為網飛的播放模式訴求(一次全篇播放),使得這部作品的篇幅只能在時間與預算之間妥協,讓磯光雄這種慣於廣大設定的作品,故事必須盡可能地壓縮,而無法像當年《電腦線圈》兩個季度(26話)慢慢表現出來。只能說是「可惜了」。
至於本片最後向 AI 所提出的問題,其實在愛吸魔夫的機器人小說中有談到,用劇中的漢字日語和英語對應,也就是關於「人間(Human)」和「人類(Humanity)」的保護或取捨選擇。這部份很難有恰當的中譯法……
值得向 SF 迷推薦的優秀作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