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9日 星期四

【讀後小感】Andrew Scull 的《瘋顛文明史》

終於啃完這本正文將近五百頁的作品《瘋顛文明史(Madness in Civilization)》。本書並不難讀,主要是將人類文明(當然,還是以歐美為主)從古到今對於「瘋顛/精神病/思覺失調」的演進作一統籌性的論述。
 
本書最令我感到深刻的,是在 490 頁的一段話︰
 
「專家會告訴病人跟家屬,精神疾病的病因來自於大腦生化機制的問題,像是缺乏多巴胺或是血清素等等。但是這其實只是賣弄生物學術語來取代賣弄心理學術語,兩者誤導跟不科學的程度不分軒輊。其實,我們對大部分的精神疾病病因,仍然一無所知,但是賣弄這些生物學術語對於行銷藥物來說,倒是相當好用……」
 
在許多坊間的科普類的資訊中,我原本以為現代的生理科學已經對人體精神或情緒方面的研究有相當大的進展。但在本書出版的年代(2015年),作者 Andrew Scull 認為精神醫療界的能力,遠遠比不上其它現代醫學部門。也難怪本書在講述近代以來的瘋癲歷史時,「精神科」總是處於醫學界的最邊緣部門;換句話說,「瘋子醫生/精神科醫師/身心內科醫師」一向被圈內人所看不起,使得他們總是特別喜歡更改名稱術語。
 
這本《瘋顛文明史》提到了幾項社會在不同時代的發展特徵。在上古至中古年代,瘋顛被看成與神學有關的現像︰「中邪」——因此驅魔或宗教收容是治療的手段。到了近代醫學興起,瘋顛開始被視作一種「疾病」,脫離宗教、轉向世俗,而政府也逐漸認為這種「疾病」需要官方加以收容與管理——同時也有像法國薩德侯爵那種政府「逮捕令」的權力濫用的情況,同時也出現了許多令現代人覺得匪夷所思的可怕治療法(休克療法、腦葉切除)。本書也介紹了佛洛依德心理分析學派的興起與沒落。大戰結束以來,收容所關閉,腦精神生化機制理論興起,同時帶動了「藥物」市場的繁榮——作者對大藥廠過度強調新藥品的療效相當不以為然,多所批判。
 
雖然我不是醫療業界中人,但由我個人的某些經驗,曉得精神疾病這個領域,今天我們確實連其發生的機制、究竟要如何評量與確診、以及開發出來藥物功效,差不多都屬於瞎子摸象的階段。我十分認同作者的態度︰現代的精神科學的確一直有進展,但現代國際大藥廠所宣傳的神奇之處,大多都不可信。
 
值得一讀的好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