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8日 星期日

【讀後小感】《西洋占星術史》

第一次接觸專門講途西洋占星術「歷史」的書西洋占星術史,獲得了不少知識。


1. 歐洲的占星術來源,公認是來自於古巴比倫文明。到了羅馬時代,雖然古巴比倫文明早已消失,但其文化繼承者被稱作東方的「迦勒底人」。由此便可以曉得,《基督教聖經.新約》中關於耶穌誕生故事中,出場的「東方三賢者」所扮演的角色,其實是相當符合當時人們心中的「模板」印象的。

2. 作者將古代占星術區分成「天變占星術」和「宿命占星術」。天變占星術,是以天空星象的特殊變化,所反映到人間發生重大事件上的學問︰比如執政者的死亡、洪旱疫病的爆發,也像上述的耶穌誕生時天空所產生的亮星(因此需由專業的東方迦勒底人來判斷)。宿命占星術,則一路流傳到今日的「天宮圖」︰由當事人(不限於政治高層的任何人)出生時天空星象的分布,來預測推斷此人的命運。由此觀之,中國傳統也完全有所對應。

3. 以前我不太懂,在羅馬帝國初期歷史中,沒事就可以看到皇帝下令將迦勒底人逐出羅馬城的記載。這背後所象徵的,應該就是有人以「天變占星術」的理論來散布皇帝的死亡預測消息。所以皇帝自然會下令驅逐,減少政權動盪的因子。

4. 直到中古晚期,占星術(宿命占星術)仍被當時的知識份子視為重要學問,大學裡有設立其專科,「Astrology」直譯即為「星體的學問」。占星術一開始並不能歸為「神秘學」的範疇,因為它的現象與詮釋,是任何人遵照一定的規則計算後都能夠得出相似的結果的,是屬於「數學」的高度精密技藝,稱為當時社會背景下的「科學」也完全恰當,「新柏拉圖主義者」便以研究占星為榮。不過本書有提到那位法國 Nostradamus,他所寫下的預言書的內容,其實是來自於「天啟」而非純粹的占星計算,作者似乎沒注意到這點。

5. 承上。正由於人民有其需求,而民間的占星師也不會單純滿足於星體的計算,所以占星術逐漸被後來的知識份子當成了神秘學,也是無可避免的趨勢。在此我想到關於刻卜勒的故事︰由於刻卜勒除了研究「天文學(Astronomy)」之外,也同時在搞占星術;但因為現代科學家的英雄崇拜需求,所以我過去所讀的故事總愛將刻卜勒這方面的事蹟,說他是為了五斗米折腰而不得不搞占星術,但他心裡真正在乎的是「乾淨」的天文學。回溯當時的環境,這種說法完全是蛇足之舉。

6. 牛頓對星體運動所提出的萬有引力,因為它的「超距力」作用,也曾被視為「神秘學」的範疇。所以我也連想到,原來電磁波傳遞要透過「乙太」作為媒介的理論,同樣也是科學界骨子裡很難接受帶有神秘天啟的超距解釋。

7. 作者在第六章提到,真正把占星術踢出科學的,是「力學」的高度發展之後,它所帶來直接可觀的成就,把只有「數學」成份的占星術給比了下去。

8. 由本書談述現代天文學、物理學的相關發展,讓我發覺,新一代的知識菁英愈來愈不願意投入占星術的研究發展,而是全都都跑去投入天文學的陣營了。傳統占星最重要的「天宮圖」是以「七曜」作為重點,但在新的天文認知逐步發展前進之後,並沒有出現集大成的重要占星大師,來修正與改寫新時代的天宮圖,乃至於今天的占星術被丟入為「擬科學(Pseudoscience,或譯作帶有更強烈貶義的偽科學)」。本書最後一章談到今天主流科學界對於占星術的「追殺」,若是過去的我應該會看得很開心;但今天我卻會反過來認為,這像是優勢子孫在痛罵自己直系祖先的刻薄之舉。

值得一讀的好書。

2022年8月27日 星期六

【觀片小感】《媽的多重宇宙》

這部種花電信新上架的話題電影《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還不錯看。


1. 我不是個很有耐心的觀眾。除非作品真的超級吸引人、或是是古典名作的重編,否則以新創作的劇情片而言,我歸結自己的情況,影片差不多要在「開場後的半小時之內」,將所有必須要交待的背景設定給處理完畢。如果超過這個期限,再添加任何新元素,我的腦子便容易出現當機或 Lag 了。


2. 承上。這部電影的前半個小時之內,也就是主角從一個普通的洗衣店大媽,被突如其來地丟入一個瘋狂平行宇宙疊加與跳躍的狀態,我覺得相當精彩。這裡完全是靠楊紫瓊的演技來擔綱作品的重點了。


3. 但或許本作的編導想塞入的設定太多,因此到了後來的情節當中,仍不斷出現了更多的劇情要素——用劇中的術語來講,便是將楊紫瓊在各種不同平行宇宙的遭遇和其他角色,也一起帶了進來。並不是說這樣不好,但對於我這種首次觀看的普通觀眾來講,有些橋段會感到十分凌亂。比如楊紫瓊和稅務大媽在某個平行宇宙是一對「長手外星族宇宙」的同性伴侶的設定,雖然最後的「春節派對的大和解高潮戲」中有將這段線回收,但這部分的埋線埋得太晚(也就是我認為的,「重要設定」要早點講),搞得我最後才知道,在中段蹦出來「長手外星族宇宙」這麼噁心的鬧劇有它的意義。而「料理浣熊宇宙」的設定,也是太晚冒出,而且同樣使得這條線的回收顯得突兀。


4. 本作的最後的收尾還是十分「王道」的︰親情與愛情可以克服一切。


5. 若就觀看的「娛樂」而言,本作對觀眾並不友善。導演愛用一堆快速切換鏡頭與光影強烈轉變的眩目技法,讓人看得很不舒服。至於對白的部分,主要演員採用了普通話、粵語、英語的三語,而且是單一台詞中就刻意地多語詞彙夾雜,聽了相當痛苦。但楊女皇的武打架子很穩,是我覺得裡頭動作場景中唯一可觀的(我不知本作是否有找「武術指導」一職,若按香港電影圈的傳統,本片的武打真的不行……)。


6. 我看的是「新譯字幕版」。聽說電影上映時的台版字幕翻譯者很囂張,我就懶得花時間去研究了。

【讀後小感】《獨裁的異議》

一本讓我過度期待的新書,但讀到過半之後卻發覺,本書大概只能算是作者的雜感筆記,並沒有太令我耳目一新的觀點。


這本由本村凌二所著的《獨裁者的異議︰從雅典民主、羅馬共和到近代獨裁的思辨》,主要是想從政治制度的角度切入,解釋與分析古希臘、古羅馬的歷史,夾敘夾論,再代入近現代的歐洲歷史個案,講述「獨裁」統治的優缺點。由於我有幸活在現代的臺灣,從少年到現在,親眼目擊了政治制度的演變與它所帶來的社會現象;因此在圖書館裡翻閱本書時讀到書中的名詞思辨,突然使我有種「找到知音」的親切感。(比方說,作者直言「民主就是民粹」簡直深入我心……)但作為「一本書」的篇幅份量,這本《獨裁的異議》帶給我的知識便稍嫌單薄了。

本書主要的特色,放在我們今天深受歐美 PC 文化洗腦的情境之下,確實有不少有趣的觀點。比如「民主主義」在日本和我們這邊,幾乎跟神聖不可侵犯的招牌一樣,作者卻拿古希臘城邦(當然,還是資料與研究最齊備的雅典)歷史發展,來為此作一番反思︰民主制度的殘暴與失敗,從來就沒有少過。至於「獨裁」,也是今天全世界各地避之唯恐不及的 Dirty Word,作者以古羅馬共和所設計的獨裁制度,為此作了一番中性的剖析。因此我認為,這是本書的重要特色。

然而,這本書讀過一陣之後,逐漸發現作者論述上的不足之處。既然是要講「制度史」,就應該放到歷史演進的情境下才比較合適。作者在定義「共和」時,就似乎把它所呈現的「外貌」當成了它的「內容」。實際上,古羅馬的「共和」是來自於他們趕跑塔克文家族之後的土豪共治,不能算是從無到有好整以暇所設計下的產物,並且一路縫縫補補、不斷地違法立法玩法破法,直到公元前後,才呈現出來的霸權國家模樣。至於近現代重新出現的歐洲「共和」,除了一開始有「趕走國王」的政治宣示意義之外,制度的內容與古代已經完全不同了。作者將它們不加辨別的混起來談,在我臭老九閱讀的壞習慣之下,覺得這完全不恰當。更不用說,本書翻來覆去講了民主、共和、獨裁這些套語之後,最後也沒有統籌性的觀點,反而像是部落格似的片斷思考。

本書比較適合初入門的讀者,當中介紹了不少歐洲各段歷史的重大演進事件。但如果要從歷史來講制度,我覺得「約翰.達爾文」的「帝國史」(《帖木耳之後》、《未竟的帝國》)所帶來的視野,讀來比較宏大與過癮。

無論如何,本書作為「除魅」之用——特別是今天島內人民的政治腦袋而言,倒不失為一部可讀的書籍。

2022年8月4日 星期四

【讀後小感】《漢文與東亞世界》

「只借不買」了好一陣子,終於為這本金文京的《漢文與東亞世界︰從東亞視角重新認識漢字文化》而打破。由於我個人的興趣偏向在「語文」和「歷史」,因此這本書的內容非常符合我自己的胃口。

金文京是韓裔日本人,並且精通中文。照書前序文,本書一開始雖然是為了日本讀者而寫的日文書,但他卻為了中文版而「翻譯」自己的著作——而且許多部分也需經過重寫與改寫,十分認真。總體來講,這本書的內容是由古至今按著時間順序,講述中日韓越四個「漢字文化圈」在書寫上的歷史。作者並不只作一般性的描述,而是去尋找「實物史料」,也就是流傳至今的典籍文件、碑銘等,研究與證明了各地文化圈內對於「漢字」的運用經過。非常精彩。

在讀過本書之後,我自己會想到一個問題︰「何謂翻譯?」就我們今天正式教育中的情況,答案似乎十分單純,就是把一堆 ABC 字母構成的文句轉寫成同義的漢字群罷了。不過我們若將時空環境回溯到中古時代的漢人,當他們開始對於佛經感到興趣時,要採取什麼樣的策略來搞懂域外的知識呢?今天的我們很清楚地知道,他們所採用的是一種「混合策略」,也就是將專業術語按著悉曇語的發音轉寫,再將其它部分以普通的漢語(中古白話文)完成正式的文句。這麼一來,我們看本書作者摘取出眾多日韓越的古文獻,當中有一大堆奇特漢字的「訓讀」,不也正好是當時各地知識份子在閱讀與溝通時的「翻譯」嗎?而那些「專業術語」——比如不轉讀轉寫成「向無量壽之大覺者施以崇高禮敬」而是「南無阿彌陀佛」,正是一種對於某些聖物的「訓讀/翻譯」。

本書篇幅雖然不多(僅250頁),但內容豐富,值得作為參考資料細細研讀。

---

以下是閱讀過程中的小筆記︰

 1. 為了閱讀佛經,新羅國(中國唐代同時期的朝鮮半島政權)僧人,使用了一種特別的半直讀「翻譯」方式︰實詞部分大致以當時的漢語來發音,虛詞部分則按新羅語來刪減或增補,並在正文旁或詞句段落加註詞序與文法改讀的小符號。


2. 新羅僧所起用的這些小符號,使用唐代通行漢字(楷書)的首筆或偏旁,是一種非正式的漢字。

3. 透過佛經文化傳播,日本僧人也跟著學到了這種註解方式。「訓讀(くんとく,不是くんよみ)」,成了「正式漢字」與「非正式漢字」夾雜的一種特殊文體。而日本訓讀一路發展到後來,那些「非正式漢字」特殊符號的重要性也逐步上昇,成了可以獨立存在的「假名」系統。

4. 朝鮮半島上的知識份子,在「朱子學」傳入之後,覺得直接讀寫全部漢字、而不借助訓讀假名的協助,才是有學問的表現。所以後來朝鮮人完全廢掉並忘記了自己祖先們所發明的訓讀符號,並拿此來嘲笑倭國人無法直讀漢字的文明程度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