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借不買」了好一陣子,終於為這本金文京的《漢文與東亞世界︰從東亞視角重新認識漢字文化》而打破。由於我個人的興趣偏向在「語文」和「歷史」,因此這本書的內容非常符合我自己的胃口。
金文京是韓裔日本人,並且精通中文。照書前序文,本書一開始雖然是為了日本讀者而寫的日文書,但他卻為了中文版而「翻譯」自己的著作——而且許多部分也需經過重寫與改寫,十分認真。總體來講,這本書的內容是由古至今按著時間順序,講述中日韓越四個「漢字文化圈」在書寫上的歷史。作者並不只作一般性的描述,而是去尋找「實物史料」,也就是流傳至今的典籍文件、碑銘等,研究與證明了各地文化圈內對於「漢字」的運用經過。非常精彩。
在讀過本書之後,我自己會想到一個問題︰「何謂翻譯?」就我們今天正式教育中的情況,答案似乎十分單純,就是把一堆 ABC 字母構成的文句轉寫成同義的漢字群罷了。不過我們若將時空環境回溯到中古時代的漢人,當他們開始對於佛經感到興趣時,要採取什麼樣的策略來搞懂域外的知識呢?今天的我們很清楚地知道,他們所採用的是一種「混合策略」,也就是將專業術語按著悉曇語的發音轉寫,再將其它部分以普通的漢語(中古白話文)完成正式的文句。這麼一來,我們看本書作者摘取出眾多日韓越的古文獻,當中有一大堆奇特漢字的「訓讀」,不也正好是當時各地知識份子在閱讀與溝通時的「翻譯」嗎?而那些「專業術語」——比如不轉讀轉寫成「向無量壽之大覺者施以崇高禮敬」而是「南無阿彌陀佛」,正是一種對於某些聖物的「訓讀/翻譯」。
本書篇幅雖然不多(僅250頁),但內容豐富,值得作為參考資料細細研讀。
---
以下是閱讀過程中的小筆記︰
1. 為了閱讀佛經,新羅國(中國唐代同時期的朝鮮半島政權)僧人,使用了一種特別的半直讀「翻譯」方式︰實詞部分大致以當時的漢語來發音,虛詞部分則按新羅語來刪減或增補,並在正文旁或詞句段落加註詞序與文法改讀的小符號。
2. 新羅僧所起用的這些小符號,使用唐代通行漢字(楷書)的首筆或偏旁,是一種非正式的漢字。
3. 透過佛經文化傳播,日本僧人也跟著學到了這種註解方式。「訓讀(くんとく,不是くんよみ)」,成了「正式漢字」與「非正式漢字」夾雜的一種特殊文體。而日本訓讀一路發展到後來,那些「非正式漢字」特殊符號的重要性也逐步上昇,成了可以獨立存在的「假名」系統。
4. 朝鮮半島上的知識份子,在「朱子學」傳入之後,覺得直接讀寫全部漢字、而不借助訓讀假名的協助,才是有學問的表現。所以後來朝鮮人完全廢掉並忘記了自己祖先們所發明的訓讀符號,並拿此來嘲笑倭國人無法直讀漢字的文明程度太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