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8日 星期三

【讀後小感】《與達爾文共進晚餐》

我個人覺得,引領性的科學,應該是要不斷地改寫教科書的——卅年前的書籍內容,在卅年後有一半都要重新改寫。因此,所謂流傳千年的珍貴「科學秘笈」是不存在的;或者反過來說,某本書籍若還能延用卅年而不過時,那它應該就不會是什麼新興科學類的題材。(當然我並不是藉由頌揚科學來貶抑其它學門,畢竟科學只不過是眾多知識分類之一;只是由於「科學」這塊招牌自近代以來太過亮眼,使得別的領域都愛跑來蹭熱沾光……)這本由 Jonathan Silvertown 所寫的《與爾文共進晚餐(Dinner with Darwin: Food, Drink and Evolution)》,是我最近覺得相當值得細讀的科普書。


從「演化論」的角度來切入生物與人類學的科普書,過去我讀過的《貓態的大拇指》,以及賈德戴蒙的《第三種猩猩》,都曾是帶給我相當啟發的書籍。而這本《與達爾文共進晚餐》,則是從人類的「食物」來著手,並由基因研究的演化論觀點,來探討我們這個物種(智人)如何成為今天這個模樣。

由於過去我自己曾為寫小說讀過「人類嗅覺」這個題材,以為與其它生物比起來,人類嗅覺是蠻差勁的一種感官。但本書在第六章裡為我打破了這種長期以來的成見,只是因為我們的分析方式不恰當。人類嗅覺分為「鼻前通路」和「鼻後通路」。一般我們拿來討論嗅覺的,通常都被歸為偵測外界空氣進入鼻子的感測,這部分正如古代哲學家所言,人類偵測外界的「氣味」能力不如其它物種。但人類有四百多種「鼻後通路」的嗅覺受體基因,也就是偵測我們自身口腔環境的感官。換句話說,我們傳統上以為是「味覺」的感官,其實大多都是來自於「嗅覺」。

——這正可以解釋,為何我們舌頭上的「味覺」不過就那幾種(酸甜苦鹹),但無論哪個文明圈的人類,永遠都那麼「挑食」。這都是源於我們鼻後通路的嗅覺感官組合太過複雜所致。

本書最後也討論到了「基改食物」的問題。基本上,作者十分不滿綠色和平組織為首的「環保流氓」(好的,流氓這個詞是我自己加的,作者沒用這強烈的字眼),提不出任何科學證據,便胡亂指控基改的安全性,並不斷採取各種過激的破壞行為。現代的環保組織運動,「氣候變遷」與「基改作物」是兩個熱門流行的主題︰前者是科學界普遍承認、後者則是科學界普遍否定的。但環保團體卻採取了雙重標準,一意孤行,十分不可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