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7日 星期六

【讀後小感】《門牌下的真相》

今年讀完的第一本書,《門牌下的真相(The Address Book)》,主題很有趣,是以「地址」作為切入關點,並以此描述世界多個城市的情況,並如本身副標題所述,藉以探尋身份、種族、財富與權力的種種。


本書作者的第一項立論,便是現代國家總是希望能夠盡量地掌握國民的情況,無論是政府要從人民身上抽稅徵兵、或者是施以教育衛生或其它福利。如果官員「找不到人」,那就難以構成國家組織的效果了。因此作者在第一章便談到,解決印度加爾各答貧民窟的方案之一,便是由 NGO 的「給無地址者地址(Addressing the Unaddrfessed)」進入幫忙。關於這點,其實中國有個十分傳神的詞彙,便是「編戶齊民」。當然,如何進行這種組織的形式,歷史與不同地域的巧妙各自不同,亦即執權者所能掌控到的基本構成單位到什麼層級。

由此觀之,我們便能看懂本書第三章談到「古羅馬是怎麼找路的?」的現象。用我自己的話,是古羅馬中央政府並不直接管理到「個人/公民」,而是由城市的各區自治體,以及「Clientes - Patronus」結構來進行的。若套用我們今天的觀點,在城市裡找路,即使連古羅馬人自己也會覺得荒謬到好笑的程度。

同樣地,本書作者寫到第七章關於日本街道時,我覺得情況與她在講古羅馬的情況是一模一樣的,也就是日本傳統以「町」為城市位置畫分的單位,所謂的「道路」並不是重點,只是區塊之間的分隔而已,除了重要大道之外,沒必要為所有的道路命名。但這一章裡,我個人就不能認同作者的見解了。她居然認為,日本人並不像歐洲或美國人一樣為道路命名或編號,應該跟「文字」有關——因為日文(包括漢字)是一個個方塊狀的單位書寫,與歐洲拼音字母是順著一條橫線上延續書寫的方式不同,才連帶造成這種特殊的現象。胡說八道!這幾乎是歐美作者容易出現的「東方主義」偏見誤謬了。人類就是人類,社會上的許多制度都有相同的功用,無論古今中外。過去,全球知識份子愛拿西方知識系統為基礎來套、並獵奇般地抓出東方文明裡的「怪現象」;但百年知識研究的累積下來,該是破除這種刻意的劃分方法了。我同意日本人的食古不化︰現代都市中,個人主義的生活早已是常態,卻還堅持著古老家族集中鄰里居住時的定位方式,確實是不合時宜了。

本書第一章的書寫方式,其實是很令我反感的——作者行文中,不斷描述她在異地的「冒險細節」,說真的,待我翻完這部分後,作者曾見過誰、和誰說過什麼話,那堆肚臍眼式的瑣碎細節,我一點也記不得,也不會想多加關心。幸虧後面的章節不再如此,而是老老實實地講述各個都市的重要演進與歷史變遷,非常值得一讀。

(P265)
曼德拉說,如果一個黑人來到英國人家門前乞討食物,女主人可能邀請他進屋,給他一片「薄到陽光都可以穿透」的麵包,以及一杯淡淡的茶;但是,若這黑人來到阿非利肯人(南非白人)的家,企圖從前門進入,女主人會對他嘶吼,然後叫他到屋子後方會面,女主人絕對不會邀請黑人入內,但會賞給對方一塊厚厚的麵包,塗上花生醬與果醬,且提供一壺又熱又甜的咖啡,再送一包剩下的食物給他帶回去分給家人。

——相當有趣的故事。英國人的虛偽又中標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