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專講羅馬共和的書。
羅馬共和的作品我也讀過幾本,但一般講羅馬共和史的,最容易入門的還是她的「與外界互動的過程」,具體而言就是迦太基戰爭、希臘征服、高盧征服,乃至於後來的內戰;更深一層次的,則是講她的「法制變遷」,大概就是講 Gracchus 兄弟,以及三巨頭對於經濟軍事方面的改制。而這本《盧比孔河》的內容,則專注在於羅馬共和時期的「公共生活」。這三種層次觀點,一層比一層更不容易理解,卻也一層比一層更貼近於現代民主社會的生活。拜當時流傳下來豐富的第一手、第二手資料,羅馬共和才能讓後人有研究不完的主題。
在本書這種「看似雜亂」、「細微瑣碎」的公共生活上,對照於今日的臺灣社會,居然是如此地神似。檯面上來來去去的眾多政客,無論採取什麼樣的手法與掩飾包裝,全都要在民眾面前演出。前一刻正春風得意,下一刻便是身敗名裂,若循其人的脈絡背景,除了受眾神喜愛或摒棄之外,我們幾乎很難作出準確的預測。(岔個題,讀過當年李敖和唐德剛論臺灣時政的舊文,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認為在國民黨勢力下降之後,康寧祥將會成為反對黨的重要大老。但後來局勢真實的演變如何,事後的我們全都清楚……)而民主政治(我絕對不相信「民主」和「民粹」兩者是能夠區開來分的),就是一群人在大眾面前進行一連串的公開表演︰任何人都可以上台,任何人也都會被迫下台,拼的是說服慫動群眾的基礎,狗搖尾巴、尾巴也同時在搖狗,章法各妙,沒有一定的規則的。而羅馬共和,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江湖紛擾,暴力橫行。也難怪最終以一波波的內戰清洗,人民放棄「自由」以換取「和平」。
正因為羅馬共和晚期的資訊太多,政治人物與事蹟太雜,讓我們今天讀來特別「親近」,也特別值得玩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