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3日 星期二

【讀後小感】《強權者的道德》

不是很喜歡這本書。

或許我年紀已經老了,耐性不足。這本《強權者的道德:從小羅斯福到川普,十四位美國總統如何影響世界(Do Morals Matter? Presidents and Foreign Policy from FDR to Trump)》,我覺得書名與內容是「名不符實」。可以說,本書只是作者用來進行「月旦評」的作品︰把二戰以來的十四位美國總統一個個拿來品評罷了。跟他總論中的「倫理/道德(Ethic/ Moral)」,一點關連都沒有。

如果這本書的書名只有後面的副標題,也就是《Presidents and Foreign Policy from FDR to Trump(從羅斯福到川普的總統外交政策)》,應該是恰如其份的。只不過這種書名,應該是吸引不了我從書架上取下來翻閱的。因為本書用了《Do Morals Matter?(道德有用嗎?)》這種吸睛的問句,才會讓我想瞭解,本書作者究竟研究出哪種切入角度,可以把總統本人的道德觀與他領導的政府外交結合起來?無論是正相關或負相關,只要有好的理論,我都非常樂意瞭解接納。然而,作者拉拉雜雜講了一大堆話,讀到後來,腦筋被工程師思考所框架的我,我只得出本書主標題的結論︰

美國總統的個人道德與他領導政府的外交,相關係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是趨近於「零」的。換句話說,本書的主標題「Do Morals Matters?」,答案是「Nearly NO」。

不過,我一直很清楚地知道,搞政治學的人,通常不太跟我們這種理工科的想法雷同。本書作者會去定義什麼叫道德、什麼是個人道德與他的外在表現,也提到相當多的政治學、心理學和歷史理論,而本書也似乎很科學化地弄了個「計分表」來把「意向/動機」、「手段」、「結果」的道德評鑑,但在講了一大堆之後,作者似乎也忘了再將主題拉回「道德有用嗎?」的答案。

好比說,今天的命題是「天氣晴雨濕度與小明在考試的成績高低」。無論中間的申論有多麼豐富精彩,我永遠不會忘記等待該命題的真偽結論。結果厚厚一疊報告卻在講每天的天氣、與分析小明每一題的作答。偶爾講一下哪天下雨小明考得不好,但另外一天下雨時小明還考得不錯。

簡單說來,這本書的價值只在於「整理資料」︰幫讀者重點回顧某位總統所遇到的國際局勢與外交決策。至於當中有沒有什麼可以歸結出來的「定律」,也就是道德與外交政策關連性,完全沒有。

---
在翻閱這本書之前,我對本書(假裝)想談的主題,道德與外交決策的相關性,基本上是持否定的想法——但並不是完全無關,而是要看各種不同的情況。誠然,國際之間的互動,基本上不會存在於我們生活環境中所熟悉的「道德」;把這兩件事給綁在一起,並不是非常有意義的作法。但是,在真實的世界中,即使是假的,執政者永遠都要有一套「道德觀」,用來說服自己與別人。人類畢竟是人類,是生物學當中的一個物種;既然要談強權政府(美國總統)這種糾合起大量人力與資源的行為,即使是搞雙重標準,執政人員在思想上的驅動力(化粧成所謂的「道德」)是永遠不會缺少的。「不要臉的大魔王」是不存在於真實世界的。

因此本書前二章總論時,作者提到的「電車問題」,我以為正是這種思想上的準備︰我幹或不幹什麼事,都有道德方面的代價。我猜測作者是要以這種道德兩難的方式,辛苦地裁剪出每位總統在每項外交決策上的道德高低計分,好來套入他那貫通全書的理論架構。但開始一位接著一位總統的評論,呃……不知道我是不是有閱讀障礙,怎麼愈讀愈感覺不到「道德」跑去哪兒了?沒錯,作者夾敘夾論講到書中的每個總統的事蹟,還是有不斷地講到「道德」,並安置其獲得這項分數的好壞?但既然開了計分表,最後好像也沒給個總評價,比如羅斯福是 A+、尼克森是 B-……那搞出這張計分表,究竟有什麼作用呢?羅斯福道德低劣而贏了大戰,詹森道德高而陷入越戰泥淖,這種論述直接把道德一詞,用更易懂的局勢、潮流、國家總體力量來取代,不更言之成理嗎?

---
最後,是關於中譯本的問題了。本書的宣傳文案中,有明確地將這十四位總統分成三組道德有效性的高低評價︰沒這回事!這純粹是中譯導讀者自己的解讀。因為內文當中,原作者可沒這樣作高低排列的。或者說,原作者自己也沒法從他自己的文章脈絡中弄出個排行榜高低……

===
【小筆記1】功利主義者的「電車問題」

在本書看到了這個問題。也就是面對某種狀況,一定會有人死掉,而受試著要決定︰如果不作為,會死掉五個人;如果他扳下閥門,只會死一個人。

然而這本書上講說,「功利主義者」的解答,是會選擇按下閥門,只死一個人,救回五個人。

但我一直覺得怪怪的,這種分析似乎與我自己的理念有哪個地方衝到了。

這兩天才終於想通了自己心中的態度︰「干我何事」。

我的理由是,這個問題一開始就強烈地設定,受試者對這件事有責任,無論他作什麼選擇,人都等於是他殺的;另一方面,受試者也要自己認定自己有 do something 的義務。

但我個人不愛這種設定。要是我,一開始就覺得這種困境的責任不在我身上,根本啥都不想動。即使不作任何動作也會多死一些人,那也不干我事,別把鍋甩給我。

這個問題的設計,我不禁懷疑他們的原始目的,是為了「拼命去管他人閒事」的除罪化藉口罷了,而且將他們的行為再昇華成「道德」的高層次。


---
【小筆記2】
以前沒讀過美國近現代歷史,沒想到小羅斯福還真是一個道德不怎樣的領導人。跟以前在課本上偶一提到的形象,完全不同。

姑且不論他的「新政」有沒有救到經濟大蕭條,看這位仁兄的不誠信、死命硬幹,就讓我覺得相當糟糕了。當時國內反戰,所以這羅斯福在競選宣傳時說自己絕不送子弟兵上戰場。他討厭德國,又無法跳過國會,因此謊稱基爾號(Greer)遭到德國潛艇攻擊,再用租借法案去資助英法。嗯……這似乎是我們超熟悉的情節︰「啊算我好運作總統,嘸你是嘜安怎?」

不過這本書作者也很有趣。只要意向良好(本書作者推崇自由主義、痛恨共產主義),就算胡搞瞎搞,最後的整體評價都不會太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