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3日 星期三

【讀後小感】《公司與幕府》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本書的標題可以寫成《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德川日本的吃鱉史》。(當然,這個中譯本標題旁的小字「……台灣如何織入全球的網」一句只是宣傳用語,完全不合本書的內容……)

公司與幕府(The Dutch Encounter with Tokugawa Japan)》是一部介紹十七世紀時代,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日本經營的歷史。整體說來,荷蘭人與德川政府打交道,只能說是「辛酸往肚裡吞」。除了一開始的「荷蘭國王/毛里茨親王」與「日本國王/德川家康」之間的互動尚稱順遂,接下來便發生了日本拒絕東印度公司所派遣的「外交使節」(認為巴達維雅總督的層級太低)、公司的長崎商館館長每年與地方大名一樣赴江戶進行「參勤交代」(像臣屬一樣在走廊上對著遠方房內的大將軍叩頭)、只要有人向奉行告狀則館長便必須接受調查是否進行海盜行為、最後甚至連大員長官都被「引渡」到日本接受幕府的監禁懲罰(濱田彌兵衛事件)。在稱霸了南洋諸島之後,荷蘭東印度公司往北發展則頻頻吃鱉,到了日本更是大氣都不敢吭一聲、成為德川政權底下一個忠心的臣屬。
我一直很有興趣以各種角度來檢視歷史,特別是盡可能地依照當時當地的人們思想來重新看待。本書提及日本人對於「外國」的想法,其實正是傳承自大中華的「華夷/朝貢」文化。因此當西方勢力進入東亞文明圈時,德川幕府也是將他們安放在這個「天下」的架構中的某個位置。歐洲自羅馬帝國毀滅之後,缺少了這種文明的中樞–邊疆的觀念,遍地土豪,以致於他們認定只要某個組織的武力夠強、法理邏輯(/詭辯)完整,便能夠將自身的利益放諸各地。但我們見到在近代早期(十九世紀前),除了東南亞之外,歐洲列強倒是處處碰壁,而必須與當地既有政權採取妥協與合作的方式。
不過本書作者似乎未提到,德川的「朱印狀」、「戡合貿易」,其實也是仿照明朝中國的態度來進行的。而關於荷蘭東印度公司可以決定對中國開戰(登陸澎湖蓋堡壘)、卻永遠不敢忤逆德川幕府,我覺得作者似乎未建立論述解釋其原因(或許要從貿易量或金額來評估嗎?),讓我有許多的疑問。至於大員,看來在巴達維雅的荷蘭總督心中,真的是可以割捨掉的一塊。
值得一讀的好書。
===
(以下是閱讀中的小筆記&雜想)
1. 荷蘭人進入日本,貧窮兮兮的荷蘭船員也是在日本官府面前講得天花亂墜,鬼扯自己是代表偉大的「荷蘭國王/阿蘭佗國王」而來。對比於同時代的沈惟敬和小西行長,看來,當時的國際外交,有一大半都是在中介者吹牛皮的過程中進行。
2. 作者認為,德川家康會樂於接見荷蘭東印度代表團,應該是出於萬曆朝鮮之役後所欲突破的外交孤立,因此熱情地歡迎南洋與歐洲諸國貿易,認證從簡。因此到了下一世代,德川秀忠和三代將軍,才開始針對荷蘭東印度的代表層次與「所謂的」外交使節,提出合理的詰問質疑。

3. 島原之亂與太平天國之亂︰ 即使用「歐洲基督教中心論來看」,發生在東亞的這兩場大規模「基督教徒反抗當地異教徒」的事件,身為基督教的外國勢力(尼德蘭與英狤猁),從來也不是站在同為基督教弟兄的一方,而是幫著所謂的迷信腐化的封建政權,努力打擊期待建立上帝之國的人民起義運動。 利益在前,誰跟你談神的福音。 #被出賣的天草四郎和洪仁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