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閱讀日本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叢書》的第一本,總體感覺還不錯,應該值得繼續找其它的冊數來看。
《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是「研究討論」性強於「入門傳記」的作品,特別是在第一章就先討論到「史料」,以及各個不同時代的文人對於亞歷山大的形象。自然地,馬其頓的巨頭亞歷山大的征服事業,放在古代史絕對是處於十分耀眼的地位。然而在各種材料與出土文物的比對之下,我們現代讀史者可能更需要另一種更開闊的觀點,以新的角度來看待這位巨頭。
作者認為,一般西洋史所謂的「希臘化時代」很容易帶有相當的誤導,以為波斯與印度河的部族遭到巨頭的征服之後,這整個大片的區域無論在物質與文化上都出現了巨大的改變,比如所謂的「犍陀羅佛教藝術」,然而要更合理地按照時間與其內含來講並非如此,因為那是融合了希臘、羅馬、波斯與印度本土的總合。文化原本就是互相交流的,在巨頭征服之前已有,巨頭征服之後仍存,所以要將這些給「歸功」到巨頭亞歷山大那短短的數年軍事征服,則有以偏概全的問題。
另外,作者也闡述了「亞歷山大大帝促進民族融合」這件事並不為真。比較符合真實政治歷史的情況,是這位馬其頓王在建立「帝國」的過程中,「因地制宜」地攏絡了廣大地域上的各方勢力,達成了一種新的同盟共同體——這便是我在前幾年從 John Darwin 那邊所得到的「帝國」概念。而且在亞歷山大之前,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也完全如此,身為當事人的亞歷山大自然也不可能不依照這種方式遵循,所以他不斷地以各種方式表示自己是大流士三世的合法繼承者。岔個題,雖然我個人很討厭「新清史派」那群為政治服務的許多觀點,但一位至高統治者在領域之內有各種不同的文化形象,確實是「帝國」統治者該扮演的角色無誤。所以亞歷山大的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馬其頓王、科林斯同盟盟主,埃及法老–阿蒙之子,阿契美尼德國王繼承者),是比較合於真實的情況的。如果他不願意放下身段來與各地土豪結盟,下場就如同他在巴克特里亞–栗特(今天的阿富汗)一帶的征服事業一樣,除了不斷地清鄉屠殺找人幹架,折騰了兩年之後,還是無法收服這麼多分散的地方土豪,讓亞歷山大殺了這麼多位身邊的兵諫朋友一意孤行,仍然是只能灰頭土臉地找位土豪女兒來場「和親」讓大家都有台階可下。
由於時空環境久遠所造成無可避免的陌生,本書在第七章還分析了巨頭的心理——我初看時還不太能接受——但在本章的末尾便帶入作者的論點︰亞歷山大的功業是建立在他追求「個人」的榮譽之上的。以他當時的背景而論,軍事的榮耀才是一切。因此王朝的長治久安,完全不是這個時代馬其頓帝國建立者所在乎的。乃至於在他死後的「繼業者戰爭」,也仍然延續著這種現象,只有安提柯、托勒密、塞琉卡斯、乃至於帕加馬的菲泰羅斯,才成功轉型為王朝式的新國家。
值得一讀的好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