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這種標題出現 based on a true story 之類的字樣,就會警覺到當中的虛構成份可能很強了。這部片子,很像當年我看過的日劇《半澤直樹》,片中的壞人們似乎都排好隊等著來欺負主角一樣...
雖然我查不到本片主角所飾演的女指揮家 Antonia Brico 的真實經歷,不過本片似乎表達出來,美利堅合眾國音樂界對女性成員的歧視,遠遠強過海洋另一邊的歐洲大陸。當主角已享譽歐洲時,米國人還不斷努力地打擊她的事業; 但主角依舊抖M 地留在米國創立女子音樂學院—— 然後失敗而關閉。所以我直覺這部電影的虛構成份應該不少,主打劇情還是「愛情」吧...
本片為了塑造主角的身世,用了很大的篇幅描述她養母的不當行為,我覺得應該是電影編劇一廂情願的創作︰
1. 既然她的養父母當年由於無法生育而「買」了小女孩,並且為了逃避生母的追索而特意從荷蘭移民到美國,但我們在片中看不出養母對這女孩的疼愛,反而把她當成一個賺錢的工具。
2. 承上,既然要把她當作賺錢工具,為何女主角離開劇場帶位員的廉薪工作,跑去更高薪的酒吧當鋼琴伴奏時,女主角為何還要為了體面而刻意對養母撒謊?何況他們家庭原本就是屬於紐約的低階層市民?
3. 要走音樂事業,不是只有天份就行,還必須從小便加以栽培才行。如果她的養父母都肯讓她學鋼琴、家中也買了一部鋼琴,那麼他們應該鼓勵她進入音樂學院,以期未來能靠音樂賺大錢改善家庭經濟才合理。為何養母聽到女主角要申請音樂學院便立刻抓狂、還氣得拆掉鋼琴當柴燒、把她趕出家門?
總之,這當中的故事邏輯,我是覺得胡搞的創作成份最有可能。而女主角在德國初登台當天,竟然會因為傳來美國男友結婚的消息而氣到不想出場(先前還是女主角甩了男友的哩!),這哪裡有一絲一毫的專業指揮家的氣息?
真要表示樂團指揮師的專業訓練與過程,我覺得還是去看《交響情人夢》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